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星期四

    消费聚焦

    北京:文化优势怎样转为消费强势

    作者:温源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14版)
    2014年8月25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保税园开园,人们在展区内参观体验。 CFP
    北京市中心6大城区居民文化消费指数结构图
    出自《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2014)研究报告》

        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北京市亟须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文化消费,进一步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占据了良好经济基础和优质文化资源优势的首都,将如何在扩大文化消费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力?撬动文化消费能量的支点又在何处?

     

    1、撬动文化消费的支点何在

     

        【数据】

     

        一年前的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上,北京朝阳区市民刘显忠在参加活动之余办了一张文惠卡。令他想不到的是,这张小小的卡片开启了他们全家文化消费的新生活,“现在我们全家每人一张文惠卡,因为可以享受到票价折扣,孩子拿卡去看木偶剧,夫人去书店买书,老人也时常去听戏,现在消费文化产品已经成了全家的一种习惯。一年下来,其实并没花费太多,但这张卡片却促使我们更多地接触文化,感受文化带来的精神喜悦。”刘显忠说。

     

        对于首都文化消费的责任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曾言:“消费是我国经济的短板,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一短板,促进文化消费,是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为什么提升文化消费对北京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不仅因为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丰富、最优质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促进文化消费也是首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以及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北京亟须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文化消费的促进带动作用,为北京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新贡献。”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日前表示,只有文化消费持续旺盛,才能促进文化价值的实现,才能凸显文化创新的活力和魅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北京也具备了提升文化消费的实力和竞争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7.6%,从业人员达到104.7万人。为了进一步促进首都文化消费、优化文化产业结构,2013年北京举办了首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并取得巨大成功。短短45天内,吸引消费人次超过2654万,拉动消费达到52.3亿元,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数据显示,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15000美元。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呈现旺盛的趋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相比,北京目前这个占比还不到10%,差距很大,说明北京文化消费的空间巨大、潜力无限。”在北京市文资办党委书记张慧光看来,将已有的居民支付能力和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首都的内需优势、消费优势,扩大北京文化消费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据统计,近两年北京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年增速超过25%。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实现了30%的增速,文化消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点评】 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日益突出,扩大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增加值的绝对量还是其占GDP的比重,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消费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目前,文化部正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建设国家文化产业核心实验区。北京要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创新促进文化消费的配套政策,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为全国扩大文化消费提供新的经验。

     

    2、优质产品从何处突破

     

        【现象】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24%。但是,在上半年全部上映的149部影片中,国产新片达到115部,占总量的77.18%;国产片票房累计64亿元,没能延续去年唱主角的势头,市场份额降至50%以下。业内人士指出,要在全年维持国产片的高份额占比,中国电影还需要在内容生产和艺术质量上下功夫,用电影的形式讲好故事,提高核心竞争力。

     

        与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相比,我国文化消费表现得明显滞后。据测算,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而当年的市民文化消费规模刚刚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近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居民潜在的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比如看电影,好的电影就能满座,有的电影就没多少观众。和需求相比,供给是个更主要的问题,文化是个供给创造需求的市场,没有好的文化产品,相应的需求就很难释放出来。”尽管近几年文化消费发展很快,但其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比仍不大,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好的产品。

     

        魏鹏举认为,造成国内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尚未理顺,“太多的免费供给使得居民没有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观念”;二是很多文化内容和资源是碎片化的,无法形成市场效应,“比如国内几百家出版社各有各的内容,但整合不起来,无法形成竞争力”。

     

        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量占居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0%。经测算,北京市预计拥有2280亿元以上的潜在文化消费量和1378.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在金元浦看来,北京文化消费的高增长期在未来的三五年即将到来。在北京未来的发展中,精神需求将有较大增长,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对文化消费的拉动将大大提高。不过他也认为,除了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需要新的改善措施外,抑制文化消费增长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国的文化产品原创不足,缺乏技术和创意含量,整体水平不高。

     

        “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富矿应该广泛开发。北京文化消费的需求是很大的,反而是文化供给短缺。为什么会有年轻人把很多时间用在看似无聊的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没有吸引他们的文化产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对北京来说,应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民众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个城市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点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我国的文化产品数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一年生产动画20多万分钟,电视剧1.4万到1.5万集,电影600到700部,包括期刊、报纸、图书,大部分文化产品的产量都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国不是一个文化消费大国,大部分文化产品根本进入不了文化消费领域。这告诉我们,在启动文化消费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通过消费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真正让老百姓成为消费的主体。二要尊重文化消费的规律,文化产品一定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而这个需求是被好产品创造出来的。

     

    3、政府市场之手 如何共促消费升级

     

        【动态】

     

        8月中旬,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如期拉开帷幕。令人期待的是,与首届相比,本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将进一步凸显产业融合、地区联手、市场整合、网络引领、亲民惠民的特点,广泛整合北京市各类文化企业提供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市场化程度更高。

     

        如何进一步提升北京文化消费的质量和范围,通过有效措施让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文化消费支出,是摆在北京文化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刘玉珠认为,扩大文化消费从根本上讲要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可采取现金补贴、激励评价、折扣等形式对城乡居民购买指定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支出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其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通过实施文化产品开发税前抵扣制度,适当降低文化企业开发的风险,激励文化企业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力度。此外,要积极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通过政府投入引导、联合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公共平台,开发文化消费手机支付等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服务模式,提高文化消费的便利化水平。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看来,当前财政支持文化发展已具备条件。他强调,财政对文化的支持既要巩固生产环节,又要关注消费环节,可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资金入股帮扶企业股权融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税收优惠等手段对文化消费适当予以支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促进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促进消费升级。“瞄准新的市场,依靠创新抓住新的增长点,也就实现了消费升级。关键在于发挥市场的作用,科学配置文化资源,让个人愿意选择消费,让消费升级带动整体消费。”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指出。

     

        金元浦表示,扩大北京文化消费要抓住四个“牛尾巴”,一是建立和完善全市文化消费统计体系,做好文化消费热点领域的调查研究。二是全面提升经济环境,优化改善全市文化消费的总体环境。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民营资本活力,创新金融政策体系,提高造血能力。四是调整和升级全市文化产品供给结构,改变产品供给不对路,缺乏人们迫切需要的文化产品的现状,提升服务性文化消费比重,打造文化消费精品。“比如很多50后和60后人群就无法接受80后和90后的生活方式,而目前很多文化产品都按照年轻人的喜好进行打造,反而忽视了其他年龄层次的需求。”

     

        【点评】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

     

        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定者不关注需求,也不了解需求,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启动关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包括把对文创产业的评价和考核标准转到文化消费上来。建议今后对于文化产品、服务、项目、企业的评价,要把其在某个领域文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作为一项评价标准。(本报记者  温 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