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学者论坛

    心理内容:心灵王国的一朵奇葩

    宋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7日   16 版)

        我们通常处在某种心理状态之中。当我们相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相信;当我们期望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期望;当我们想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象。例如,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期望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是“相信”“期望”“想象”这些心理状态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这样的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或者心灵关涉对象的方式的学问,就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前沿的心理内容理论。

     

    心理内容问题研究的历史演进

     

        心理内容问题最初起源于人们对自身心灵之谜的探索。古人在向外探索自然世界的本原时也向内探究自身心灵世界的本质问题。其中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呢?前人通常直观地认为,似乎有类似于实物一样的东西装在心里供我们思考。这种素朴的实物式内容观一直延续至今。

     

        在哲学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首次指出人的心灵能指向其所思考或认识的对象。到了中世纪,人类心灵的这种指向外在之物的能力被予以明确。经院哲学家们认为,知觉、记忆、思维的每一种活动都涉及心灵的“意向”这一基本要素,创造性地将意向与常识的实物式内容观结合起来,形成传统的意向性观点:心灵通过某种方式对其对象的指向性或关于性。这种意向性体现了心灵所特有的把握世界的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哲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语义学领域,从起初对语词含义的研究拓展到语句意义的研究。当我们理解语句时,一旦在我们心里把握到该语句所表达的意义,我们就把握了该语句的内容。为了寻求对语句意义的更深刻理解,逻辑学家们明确指出: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即内容,并以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使得意义问题逐渐拓展到逻辑学中的命题研究。随着罗素等人在对心灵的分析中将对信念、期望等心理状态的常识理解引入逻辑领域,意义问题成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和心灵哲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科学研究愈发关注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通过计算机隐喻来理解人类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心理操作。有关心理表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一个认知系统中,是什么使得某个心理状态成为一个表征?这就引发了在认知科学框架下对心理内容问题的研究。认知科学试图通过诉诸表征的信息加工来深入探索心灵的内部世界,用认知科学术语来解释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为了理解语言如何表征,我们必须弄清语词如何从其使用者的心理状态中获得其表征力。于是,表征内容研究成为了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内容问题研究的当代前沿

     

        心理内容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蔚为壮观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以下基础性问题:(1)主体问题;(2)本质问题;(3)特征问题;(4)表征以及错误表征问题;(5)真之条件问题;(6)因果性问题;(7)自然化问题;(8)经验内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当代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

     

        分析传统下的心理内容研究坚持自然主义的进路,力图确定心理内容在自然中的位置。研究者在关注意向性内部结构(主体—意向模式—意向内容)的基础上,严格区分对象与内容,聚焦意向对象和意向内容。他们围绕如何用自然科学术语、非意向机制来说明心理内容,形成了三种主流的内容自然化方案:用信息来描述内容,通过对信息的本质分析、错误表征的案例分析来刻画内容,从而形成信息论描述方案;通过生物进化中历史选择的固有功能或目的来描述内容,从而形成目的论描述方案;在思维语言假说基础上形成有关内容的心灵表征理论方案。

     

        他们还坚持心理内容的语言-逻辑分析研究,力图通过考察主体的具体语言报告来刻画心理现象的语言属性或逻辑属性。这种研究强调内涵性观念和意向性观念的区分,形成了心理内容的内涵逻辑研究方案。除此之外,认知科学背景下的心灵计算理论方案、功能主义描述方案,工具主义描述方案,语言哲学视角的各种语义学理论方案,解释主义描述方案也有许多拥趸。

     

        现象学传统中的心理内容研究倾向于采取非自然主义甚或反自然主义的进路。现象学者悬置有关心理内容的相关问题或判断,以经验及其内容作为研究出发点。他们认为,在拥有经验的过程中,内容是经验上被给予主体的一切,它是主体在拥有经验时所体验到的一切;并且这样的经验内容呈现为非概念内容或概念内容。由此衍生出了以给予(the given)概念为核心的现象意识内容研究方案和以感觉材料理论和知觉析取主义理论为主的知觉内容研究方案。前者通过破解给予的神秘性,使得给予以某种方式与现象意识内容关联;后者运用知觉理论来谈论有关经验的表征内容或意向内容,从而获得心灵与世界在经验中相互关联的一种描述。而由透明性论题引发的表征主义研究方案和与有意识思想相关的认知现象学属性研究方案则将经验内容的属性特征放在认知科学和现象学背景下展开跨域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心理内容研究具有不同的视角。有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论证心理内容的产生或出现根源于实践;有的研究从语境论出发,着重分析和研究心理内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还有一些研究以辩证法为指导对心理内容的结构问题展开深入挖掘。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心灵哲学在心理内容问题上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