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新学年要来了。这几天,北京的中小学陆续迎来一批新面孔。他们是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新生。今年,他们身上更多了一重符号,他们是“就近入学”强政下的首批受益者。
今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19个重点大城市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4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由此,号称“史上最严”禁止择校令正式生效。
北京,作为教育生态和资源最特殊的城市之一,“就近入学”落实情况究竟如何?这几天,正是检验政策是否真正落地的时候。
现状:关系挡门外,“五证”办齐难
家住西城区的刘娅(化名)一家,正是今年“就近入学”政策的受益者,入学服务系统的随机派位,让她的孩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重点小学。“要是换成往年,我肯定要托朋友、找关系,才能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但今年,不一样了。”刘娅说。
“为什么?”
“身边的朋友想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小学,但由于禁止跨区政策和入学服务系统的使用,他们的计划都泡汤了。‘就近入学’确实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择校’之风。”刘娅答道。
刘娅口中的“入学服务系统”,即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今年首次正式投入使用。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所有的信息和入学环节都在此系统内完成。如果信息不符合就近入学的要求,系统就会自动“过滤”。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名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都有全程记录,这种记录把每一个孩子按照升学规则应该到达的点都做了明确标注,可以限制学生无序地跨片流动,是确保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如此解释。
“就近入学”让一批学生如愿走进了校园,也把一批学生挡在了门外。
张军和哥哥张力来北京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固定工作,户口也在老家。随着哥俩的孩子进入适学年龄,他们本想按照过去的“惯例”花点钱把孩子送进小学,可没想到的是,今年“就近入学”强政的出台,彻底让他们断了念想。
要想让孩子在京上学,张军哥俩就必须办齐政府要求的“五证”。“说是五证,其实远远不止。比如说,开具在京务工的就业证明,不仅要有劳动合同,还得出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工作证明。对我们来说,真的办不齐。”
眼见办齐“五证”无望,张力又去四处打听,最后托关系找到一个“可以办事”的人,塞了三万块。“那人承诺送进附近的小学,结果没进去,钱都打水漂了。”张军无奈地说,“入学门槛越来越高,把我们这些最‘下面’的人都拦住了。”
此次新政确实提高了非京籍学生的入学门槛。除“五证”外,北京部分区县还明确要求父母双方都要在本区县就业,多个区县要求非京籍父母在本区县就业和居住,也引发了非京籍务工人员的强烈不满,一些人无奈选择回老家上学。
前不久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对于随迁子女入学,教育部一向采取“两为主”的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强调,诸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人口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承载力合理安排随迁子女就学。
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张军的去留将如何决定?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打工人员往往缺乏话语权,政府应该加强对其随迁子女的政策配套。在非京籍进城务工人员特别集中的区县,不仅要酌情扩大公办学校容量,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可适当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多措并举,满足非京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
收效:九成就近入学,公平更规范
北京市教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3.7%,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6.3%。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特长生入学比例为6.75%,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16.43%。
“比以前更公平、规范。”长期研究“就近入学”政策的闻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么,“公平”“规范”都体现在哪儿?
闻风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极大程度保护了片区内学生的权益。“只要你有北京户口,就一定能在户籍所在片区内上一所小学。不用花钱就有学上,甚至有好学上,家长自然不用再为择校之事发愁忧心,进而致使权钱交易急剧减少。”
而对于广泛热议的“五证”问题,闻风表示:“严格的对外‘五证’要求,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也使得很多投机取巧、超生等不符合城市管理规定的学生,无法继续留京上学。对北京家长而言,肯定会公平一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各地尤其是各大城市为破解入学难题采取了很多颇具针对性的措施。今年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做大并分好“蛋糕”的举措,一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缩小优质校服务半径。“具体来说,初中小学相互搭配建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蹿红’。取消共建生,堵住了条子生的‘后门’,基本实现就近入学。在学区内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深度联盟,建优质资源带等多种‘组合拳’,让人模糊了差别和选择的目标,使‘择校热’降温。”
存忧:资源有差异,统一非均衡
“就近入学”的效果明显,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发展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储朝晖指出,当前,破解入学难题并未大功告成:“因为一项措施是否真的有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改革还存在隐患。例如,一系列举措将北京各区内的教育资源“摊匀”了,但区与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却更加凸显。闻风说:“像大兴、门头沟、延庆等区县的教育资源就相对差很多。”他介绍,北京各区县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从考不上普高的比例可见一二。延庆中考考不上普高的比例接近45%,门头沟为近43%,而东城区则为10%左右,西城最少,仅2.57%,“机会真的相差太大。”
此外,还有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好深度联盟后的连锁反应。“对联盟校统一管理、统排课表、共享师资、统一评价、教师统一编排,淡化学校边界,构造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大通道——这样的做法是否能较好地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否能将学校内部的工作切实依据以人为本原则做精细?以人为本的教育关键是要关注差异,不是简单的‘统一’就能解决问题。”储朝晖道出了心中的疑虑。
他还表示,一些家长已经关注到名校大规模新建分校及合并普通校的趋势。那么,分校过多是否会冲淡名校这杯“浓茶”?如果学校仅是挂了优质校分校的牌子,教育资源跟不上,那对教育均衡发展起不到作用。而家长一旦看明白其中的端倪,依然会挤破头抢优质校,择校问题就会卷土重来。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也表示,“学校集团化”等做法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常规的学校管理,只有少数的重点学校受益,而绝大多数学校则看不清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其最直接的后果是,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多数学校缺少希望与活力。
另外,如何控制学区房价格,也是不少人担忧的问题。闻风坦言:“现在各方面卡得这么严,‘共建’‘交钱’都不好使以后,上优质小学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就是购买学区房。”
闻风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大力投入资金和教育资源,以确保逐步缩小区与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本市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本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