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4日 星期日

    桑皮土纸之外

    李一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4日   11 版)
    道德经(局部) 李 一

        名牌宣纸越来越贵了,我平时用得也不少,但不愿局限于此,各种非名牌宣纸、非宣纸甚至非纸质材料都用。倒不是买不起名牌,而是觉得只用一种纸路太窄,容易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再好的纸都不能代替其他纸的特点,我喜欢随意尝试,就像饕餮的食客,只要适口充肠,就不会在意吃的是大饭店还是路边摊。多少年下来,从元书纸、皮纸、高丽纸、新闻纸到出国考察带回来的日本、印度手工纸,我一一用过,对于纸的书写性能颇积累了几分心得。近年我爱上了家乡曲阜的桑皮土纸,这种纸质地较粗,见筋见骨,原本是糊酒篓用的,我觉得它的古朴与章草很对路数,便拿来写了多种作品,已经出版的《李一诗草》《李一章草书谱》《李一章草道德经》都是用它完成的。用得多了,引起注意,便有人将这种桑皮土纸称为“李一纸”。

        纸以外,我还尝试着在布、绢、皮、竹、木、石、陶等材质上书写。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正如不同的路,山路、土路与柏油马路是迥然有别的,各种路都应该走一走,或许,其中的一条小路就此成了新的起点。

        前一段时间,我跑到山东泗水体验了一把在陶器上书写的感觉。事先朋友参考青铜器造型设计了一批适合书写的陶坯,并配好了书写的浆料。到了目的地,一见到高矮大小参差排列的陶坯,我心痒难耐,二话不说,拿笔就写起来。或许是我天生愚鲁,契合了陶的朴质之性吧,一下笔便难以收煞,一气写了几十件。笔接陶坯,神驰秦汉,想起诸多写秦砖汉瓦的前辈。早在秦汉魏晋的五六百年间,前辈们常会把字写在陶制品之上。抚摸着待写的陶坯,古旧的历史如黄河般汩汩流过掌底,在空气中留下泥土的气息。在我有限的生涯中书写,第一次这样地贴近历史、贴近自然、贴近乡土、贴近生命。写着写着,竟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最近,又尝试着书写秋叶。大概是因为立秋的缘故,清风来了,雾霾跑了,高温降了,北京的天空这几天格外蓝,白天白云飘飘,晚上能看到圆圆的月亮,身心真正体会到了秋高气爽,书写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昨日,一位知我嗜好的学生来看我,顺便带来一包玉兰秋叶,打开一看,大大小小参差不齐,深褐色的叶片泛着微光,朴质之中不乏精致。我见了满心欢喜,当即就想写点儿什么。于是拿出狼毫小笔,蘸上朱砂来写日记,又写了一点自己的诗,便觉得是将心事都托付给了这些叶片,立时有种倾诉后的轻松愉悦之感。有时换用铅白在叶上书写,效果也不差。笔在叶上行走,心情便顺着叶脉一点点地渗透到叶子的边边角角。写成的几十片玉兰叶贴在墙上,远远望去,像一个个脚印,提示着走过的这一程充满诗意的叶间之旅;又像一颗颗心,坚持不懈地穿过秋天的清冷,叩响了艺术殿堂的希望之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