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4日 星期日

    特别关注

    弗格森骚乱为什么会发生

    本报记者 王传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4日   08 版)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曾悲观地指出,黑人永远不会忘记奴隶制时代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而占人口多数的白人永远无法克服对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他还在其《弗吉尼亚笔记》一书中预言,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将会爆发冲突。

     

        日前,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郊的弗格森小镇发生的骚乱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遭当地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枪杀后,当地警方对命案调查不透明,导致社区黑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当地政府却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化行动来应对抗议群体,包括州长宣布紧急状态和宵禁令,警察用闪光弹和催泪瓦斯驱散人群,坦克横陈街头,甚至动用国民警卫队等等,把事态激化成一场严重骚乱。纽约时报中文网曾刊文指出,当地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更适合巴格达,而不是密苏里州的一个郊区城镇。

     

    揭示美国种族和经济不平等

     

        事实上,“弗格森骚乱”在美国并不少见,种族歧视已成为撕裂美国社会的猛兽。无论是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17岁黑人少年马丁后2013年被判无罪,还是今年NBA快船队老板斯特林的种族歧视言论曝光,都在美国引发了社会热议,而弗格森骚乱更是将美国的种族歧视推向了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日前刊登《弗格森骚乱揭露美国政治衰败》一文指出,这场骚乱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和经济不平等,军事化警察所犯的罪行已成为美国社会多重压力的直接象征。

     

        法国《解放报》社论认为,尽管美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反种族主义、反城市排斥主义和反歧视斗争,但同样的原因导致同样灾难性的结局一次又一次重演。这一事件表明,种族主义这一顽症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美国社会中,并在弗格森骚乱中暴露无遗。

     

    非洲裔人多也不能代表社会主流

     

        虽然种族歧视一次又一次地考问美国的民主和法制,但美国政府也只能是疲于应对,而无法标本兼治。据媒体报道,美国每年约有400人在警民冲突事件中死亡,其中1/4涉及白人警察和非洲裔人,而非洲裔死者比白人警察要多两倍以上。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弗格森小镇现场采访时,当地人指责说,非洲裔占弗格森总人口的75%,非洲裔警察人数却只占当地警察总人数的5%,为什么非洲裔群体不代表当地社会主流?

     

        此间媒体分析认为,弗格森所在的圣路易斯市是全美种族隔离最为严重、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种族关系也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目前,弗格森居民中非洲裔占绝大部分,但在该地区行政、执法和教育等机构中,白人仍占主导地位。这加剧了执法过程中的失衡,成为族裔冲突的诱发因素。一些当地人士还呼吁圣路易斯市检察官麦卡洛克退出布朗案的调查,质疑其是否能秉公执法,因该检察官的父亲曾在处理一桩案件时被非洲裔嫌犯开枪打死。由此可见,种族间的不信任已将民众对社会和法制的信念消磨殆尽。

     

        为控制骚乱局势,奥巴马总统派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本周三亲赴弗格森镇调查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遭警方枪杀案件。霍尔德在抵达弗格森后向当地民众承诺,司法部将展开“全面、公正、独立”的调查。霍尔德的直接介入才成为弗格森骚乱缓和的转折点。

     

    黑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民

     

        虽然弗格森骚乱局面可能会得到暂时平息,然而导致弗格森骚乱的种族歧视却仍将在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安妮特·戈登—里德日前在《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美国仍未摆脱种族对立的历史阴影,“黑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民”。如果去查警察部门的行为记录——从黑人在羁押期间受虐待,到扰乱无辜黑人民众生活的拦阻搜身政策,以及在逮捕涉毒人员及判刑方面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杰斐逊所讲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已扭曲了执法这一重要的社会功能。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将伴随着美国的民主法制继续下去,这种歧视,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稍不留意便可能会点燃另一个“弗格森”。  (本报华盛顿8月22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