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动载体

    ——《校训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甄澄 王君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3日   12 版)
    复旦大学校训墙 刘畅摄
    7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大学校训集萃

        当莘莘学子踏进向往已久的校园,那篆刻于石碑、悬挂于礼堂,或质朴、或简约、或凝重的校训,融古通今,精辞义达,吸引着他们的目光。数年之后惜别母校,这寥寥数语已铭刻内心,成为前行的精神指引。

     

        从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两江师范学堂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一个个校训传递的大学精神,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个辉煌。

     

        而今,校训更成为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今年4月25日起,光明日报率先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报道一批知名大学校训的由来、传承和发展的故事,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弘扬其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截至目前,专栏已刊发27所知名学府的校训故事,唤起了高校师生的共鸣,使校训进一步成为引领和激励师生奋进的正能量。

     

        “校训”如何成为光明日报聚焦的对象,从而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烈氛围再添一抹亮色?

     

        今年4月1日,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在本报一内部刊物通报,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把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接起来,效果很好,不仅提高了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还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的生动载体。由此,上海记者站建议,是否可借鉴本报《家风家教大家谈》专栏,开辟“校训大家谈”之类的栏目。

     

        本报总编辑何东平十分肯定这一思路,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将栏目名称确定为《校训的故事》。根据总编辑批示精神,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迅即拟定了《〈校训的故事〉专栏策划案》,强调报道要通过“讲故事、溯历史”的形式,重点挖掘和反映校训的文化内涵及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东平总编辑在方案呈报当日就批示要求抓紧做起来,并强调首篇一定要精彩。

     

        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打磨,由上海记者站记者采写的首篇报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是如何滋养复旦与复旦人的》,4月25日在本报一版刊发。报道一经推出,反响热烈。之后,《大哉一诚天下动》《“公能校训”的“济世情怀”》《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等佳作不断,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数十所名校“纷至沓来”。透过光明日报,知名学府的“历史基因”和“精神之气”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校训的故事》推出后,得到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与此同时,本报分别于6月、7月两次召开研讨会,先后聚集多方专家学者,围绕校训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言建策。

     

        6月24日,本报与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应充分发挥校训在文化传承、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7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又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对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有高校负责人在发言中生动地说:“应该为光明日报这组报道点个赞。”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在研讨会上讲话和发言。

     

        不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其他中央媒体也相继推出有关“校训”的栏目和专题。至此,发端于光明日报的校训报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又一鲜活议题和生动载体,在校园里、师生中乃至全社会,渐渐兴起一股热议校训、学习校训、践行校训的优良风气。

     

        日前,根据东平总编辑把该“校训”报道作出更大影响的要求,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又先后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校训的故事〉专栏报道方案》和《关于深化校训报道的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在加大“校训的故事”专栏采写和刊发力度的同时,“校训的故事·忆述”系列文章、“校训传播核心价值观·师生寻思录”“校训文化专家谈”等子专栏和新系列,也相继推出,“校训的故事·开学第一课”等策划也在酝酿之中。可以说,通过名家忆述、学者评析、师生体悟等多种形式,光明日报进一步设置多层议题,使校训报道更加多元丰满,使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生动。

     

        “走出大学大门,已逾半个世纪,而母校校训,一直像母亲的叮咛,时时在我耳边回响。”历史学家王春瑜在为本报撰写的回忆校训的文章《母亲的叮咛》中,这样动情地说道。

     

        期待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校训这一历久弥新的精神和文化载体,能够释放更强的正能量,影响和触动更多正在校园或走出校园的人们坚持信仰、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讲校训故事 品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校训的故事》专栏策划评析

     

    王君超

     

        今年4月开始,光明日报开辟《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展示“校训文化”的正能量,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6月12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该报调研时充分肯定专栏深入挖掘校训背后承载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很有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此后,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开设相关专栏,挖掘校训文化的深层内涵。

     

        一个既非突发事件,也非热点新闻的专栏策划,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社会效应?

     

        选题:核心价值观与媒体定位的交集

     

        新闻策划贵在符合媒介特性与时代需要。光明日报是主流媒体,承载的是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办报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媒介定位来看,光明日报是一家具有独特编辑方针的主流媒体,即以传播教育、科学、文化为主,着力营造“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突出人文内涵、品位高雅、风格清新是该报呈现的总体风格。它虽然也可以像其他主流媒体那样,依托政经与社会热点进行新闻策划,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决定了其策划的主导思想应该突出文化味。

     

        《校训的故事》这一专栏选题,可以说命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媒体媒介定位的交集。众所周知,校训是大学“三宝”之一,虽寥寥数语,却字字精警,一语道尽大学精神。校训也是校园文化的源泉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宗旨的具体体现,它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与时俱进,历久不衰。其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标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以贯之。通过讲解校训故事,唤起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传承民族文化,光大时代精神,无形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的阐释中。因此,《校训的故事》这一专栏策划,无论对于报纸所承担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还是对于弘扬报纸优势,张扬报纸特色,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内容:与高等教育的律动同构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形象屡遭诟病。一方面,大学校园不断爆出丑闻;另一方面,名校的任何负面信息,都会在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从公众心理来说,有“净土”之称的大学无疑被神圣化了;从新闻学角度来说,大学无疑被时代赋予了“公众兴趣”。在一部分人看来,大学乱象丛生,行政化、学术腐败、功利色彩浓厚,人文精神蜕化……似乎已经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宗旨。那么,大学的教育宗旨究竟是什么?大学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这自然引起人们对“校训”的关注,通过校训文化追寻教育的意义,探讨大学之道,是传播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的具体运用。

     

        例如,北大人为什么那么富有民主和批判精神?清华人为什么那么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也许你会在这两所名校的校训中找到原因。一个是“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另一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之所以浩气长存、群星闪耀,屹立战火8年而不倒,也与其“刚毅坚卓”的校训分不开。

     

        光明日报策划的这一专栏,并非要为饱受质疑的大学正名,而是追本溯源,通过校训探讨大学的精神的由来,作为今日办学思路的镜鉴。大学的问题毕竟是暂时的,而大学的精神是永存的。在中国高校拥抱全球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际回顾校训文化,无疑具有正本清源和启发当下之效。

     

        叙事:寓“大学味”于校训故事

     

        策划的选题立意高远只是成功的一半,专题报道的成功,还要靠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按照西方新闻学的逻辑,新闻是“讲故事”的艺术;而要讲好故事,就得挖掘出感人素材,并能在写作中体现出林语堂所谓的“大学味”。

     

        为了讲好故事,增进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编辑部特意开辟了“校训故事”和“忆述”两个分专栏,前者由记者讲故事,后者由教育大家与知名学者回忆校训的影响。比如,在《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一文中,与哈工大校训有密切联系的“铁将军”“四大名捕”和“八百壮士”的故事引人入胜;在《“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一文中,北师大“校训碑”和启功的九条“上课须知”新人耳目;在《“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一文中,湖南大学校训中“实事求是”四字,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更是引人遐思。

     

        在《“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一文中,著名学者胡显章教授不仅讲到梁启超与清华校训的关系,而且还提到“两岸清华同一校训”,从而使报道的视野开阔。有的报道还联系当今实际,对校训作出全新阐释。《历久弥新川大魂》一文在篇末提到了川大校长谢和平院士以“三种境界”解读该校精神。

     

        效果:发挥校训文化的辐射作用

     

        这次策划没有停留在“成功”二字,而是用研讨会和评论员文章等形式,辐射其他媒体,扩大报道效果。7月28日,光明日报及有关部门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

     

        此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对这一话题进行纵深挖掘,在传播校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形成合力,从而扩大了传播效果。此外,《光明日报》还适时发表《校训承载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评论员文章,画龙点睛,升华了专题策划的意义。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手记】

     

    让校训焕发时代光芒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现下,“校训故事”以各种角度在多家媒体陆续呈现,颇有燎原之势。而当初,我们在上海理工大学发现的线索,只是星星之火。

     

        2014年春节后,记者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获悉,学校正在探索以校训精神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对这个群体实现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关键是直抵他们的内心,引起共鸣。记者一直关注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希望发现可资借鉴、可供推广的经验。上海理工大学就在这时闯进了我们的视野。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和校长胡寿根告诉记者,上海理工大学1916年就提出了“信义勤爱”的四字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高度契合。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特有的办学传统、精神追求、制度理念和人文典故等都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内容。

     

        带着发现的激动,我们走出了上海理工大学,并在她的近邻复旦大学得知,复旦也将校训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助推元素。

     

        从两所高校的发现出发,结合平时对多所大学校训的了解,我们认为,许多高校的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度契合,可以成为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和想法汇报给报社。几天后就接到通知:报社将开设《校训的故事》专栏,上海记者站承担开篇之作——复旦大学的写作任务。编辑部要求1500字,“文字要生动,有历史感,要通过讲故事、溯历史的形式,对校训的由来、传承及发展进行充分展现,重点挖掘和反映校训的文化内涵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如何达成要求,写出合格的稿件?

     

        既然我们从大学里发现了“校训的故事”,那么,写作的灵感也要到大学里去找。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说,校训不是放在那里给人看的,要把校训落实到工作中去。复旦大学近些年的改革举措,比如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的通识教育,就与校训和校歌的内涵吻合。

     

        采访过校长,又采访了师生、校友,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校训不仅是复旦的历史积淀,更在复旦的改革前进中体现出当代价值。终于,专栏第一篇报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是如何滋养复旦与复旦人的》完稿了。

     

    【网友声音】

     

        @蚂蚁的天空:“校训的故事”让我重拾起对母校的回忆。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感触,工作后越发觉得校训的重要性,既要以天下为己任,又要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川昌:校训承载的是每个师者育人的殷切期盼。它如同家风家训一般,代代传承,虽简短,但有力。寥寥数字,凝结了无数做人的道理、治学的经验。作为一个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校训让各地的学子心有归属。

     

        @斯亦景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虽然没在这些高校读过书,但是通过“校训的故事”能感受到这些高校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和精神涵养。校训不只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也可以是全社会的精神标杆。

     

        @一尘:“校训的故事”更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编年史,在教育改革进入攻坚克难之际,我们再读校训故事,心中更有份笃定,对未来更有份担当。

     

        @篱落:光明日报用“校训的故事”,让更多人去抚摸中国著名高校之灵魂。教育先行者们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初衷浓缩成几字校训,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种传承和接力,后来者们责无旁贷。(光明网记者陈城整理)

     

    【链接】中央媒体校训报道一览

     

        ●4月25日,光明日报1版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首篇刊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是如何滋养复旦与复旦人的》。

     

        ●7月24日起,新华社《践行核心价值观》栏目推出《校训背后的“为人”与为学》《校训背后的育人之道》等报道。

     

        ●7月26日,经济日报4版推出《校训故事》专栏,首篇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传承代代学子》。

     

        ●8月5日,人民日报5版推出《校长说校训》特别系列,首篇刊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撰写的《诚朴雄伟,南大的精神守望》。

     

        ●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推出“校训是什么”系列报道,首期播出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