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用广播艺术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杨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07 版)

        《鹮巢》不只是讲述了一个寻找朱鹮的故事,而且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贯穿始终,展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新世纪以来,有关生态危机的创作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就整体创作而言,许多作品仍停留在描述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从这个角度讲,《鹮巢》无疑是深入到更深层面的知性创作与深邃思考。该剧的艺术魂灵在于呼唤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从而通过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获人类社会的祥和宁静和可持续发展。

        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铸造了创作团队的艺术追求。《鹮巢》的创作团队深知仅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远远不够,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目前很多节目追求片面的收听收视率、追求娱乐化轰动效应的背景下,沉下心来,以能否让作品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为己任,将对人类生态文明乃至命运的思考融入艺术追求之中。值得称道的是《鹮巢》的故事题材也没有辜负创作者的苦心,科学家寻找朱鹮的艰辛历程和执著精神,朱鹮栖息地的灵秀山水,甚至空谷山风的呼啸都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为真实感人的好作品奠定了基础。与其说创作者在通过自己的创作生动地再现寻找朱鹮的过程,不如说,他们也以自己的创作追求与艺术实践在演绎和再现着寻找朱鹮的科学家们的精神境界。

        原生态的“现场实景收录”,提升了作品的精品特质。《鹮巢》从剧本到制作过程再到呈现在听众面前的作品,都折射出创作者的精品意识。原生态“现场实景收录”的方式、真实的现场环境使得演员们触景生情,在充满质感的生活中表演情绪得以张扬,进入自然状态的生活化表演自然会收放自如。源自自然环境中的音效,流畅鲜活,木门的吱呀声、空谷中鸟儿的啼鸣声、秦岭山村的鸡鸣狗吠声、行走在草地上特有的脚步声等,无不将欣赏者带到真实的情境之中。脚踏实地的创作和充满自然旨趣的艺术风格,加上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追求,自然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