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品味《鹮巢》的艺术魅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研究员 李岚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07 版)

        《鹮巢》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给听众带来情景再现的时空想象力,使广播剧这一文艺形式,超越了电影电视的感官体验,绽放无穷的魅力。

        其艺术魅力之一在于选题独特,意义深远。着力表现了科学家们为了保护鸟类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境界,诠释了维持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对于当下我们进一步了解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现状、推动自然资源的保护、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调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艺术魅力之二在于线索清晰,情节跌宕。以科学家在国内寻找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朱鹮为主要线索,在这条线索上,设计出一个个情节点,如考察队苦苦寻觅三年,却仍然没有发现朱鹮的任何踪迹,之后抱着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前往陕南搜寻。铺排开一个个悬念与高潮,如考察队历尽艰辛终于在金家河发现朱鹮的时候,却眼睁睁目睹小朱鹮被蛇吃掉。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听众忽而振奋不已,忽而扼腕叹息。

        艺术魅力之三是语言生动,个性鲜明。《鹮巢》一剧的语言形象生动,极具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剧中的所有人物,无论是鸟类研究专家刘荫增,还是洋县土生土长的农民何丑旦,各色人等通过鲜活个性的语言表现都显得栩栩如生。全剧有不少精彩的对白,颇有鲜活的生活情趣和戏剧效果,如何丑旦和洋县当地的工作人员余小萍在招待所第一次见面时的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具有陕西本土特色的剧作,《鹮巢》的导演亲自去陕南挑选了符合剧情需要的演员。厚重地道的陕南方言,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以声立形,以音出像”是《鹮巢》另一艺术魅力所在。录制者们采用“现场、实景、同期声”的录制方式,不仅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音效,而且在实地中进行生活化的表演,从而摆脱了在广播剧中屡见不鲜的“演播室味儿”和“广播腔”。自然恰当的音效、浑然天成的音乐、真实生动的表演三者水乳交融,让听众从声音中感受到作品的画面感。

        名曰《鹮巢》,谐音“还巢”,代表的不仅是朱鹮这种濒危鸟种的回归,更是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昭示着广播剧的王者归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