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有一个特殊的抢救群体令人肃然起敬: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野战医院的24名博士党员。
8月11日上午,鲁甸灾区阴雨连绵,但雨水、塌方、疲劳,挡不住人民子弟兵救援的脚步、急切的心情。在设立于鲁甸县第三小学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野战医院里,记者见到了正忙着准备为地震伤员做手术的一对博士夫妻。
李娜,昆明总医院麻醉科麻醉医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野战手术车的准备间里忙着准备全麻的药品、气管导管,过一会儿,他们将为44岁的廖关会进行清创缝合手术,主刀医生正是李娜的爱人、骨科博士陈家瑜。这台手术前,陈家瑜刚作为手术一助,配合另一名骨科博士为4个多月大的小伤员段旭做完手术,站了两个多小时。
这是他们夫妇在灾区同台工作的第四台手术。
院长石骥告诉记者,这次地震伤员救治中,24名博士用过硬的素质、一流的技术建功灾区,发挥了党员的突击队作用。
急诊科主任、博士后潘险峰2008年以来四次参加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当天,他正在某训练基地参加野外驻训,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8月4日清晨即随医疗队抵达灾区。他发挥救灾经验丰富的优势,主动请缨,三次勇闯震中,及时进行现场急救,顺利抢运回18名地震重伤员。
“党和人民培养了我20多年,现在是该我报答人民的时候了!”这是骨科副主任朱跃良博士请战书上的誓言。他所在的骨科共10名医生奋战在灾区,其中博士6名,博士后2名。8月4日当天,一个个受伤群众不断被送到仅有8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朱跃良主动申请加入手术组,连续作战,截至8月9日,在野战医院完成的17台大手术中,他们小组就完成了13台,在救治重伤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液内分泌科主任、博士后王三斌在地震发生后,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毅然奔赴救灾一线。消化内科副主任郭军,擅长肠胃消化道方面的疾病治疗,加入野战医院后,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班加点,编撰震后防疫知识手册。手册从水源消毒灭菌到个人生活习惯,再到日常饮食卫生等,细致具体,可操作性强,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急需的帮助。
昆明总医院野战医院的24名博士、博士后党员来自骨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传染科等7个科室,7个救治组中,4个组的组长由博士担任。
陈家瑜和李娜是博士同学,为了爱情,原属于济南军区的陈家瑜追随李娜到了昆明。地震前一天,他刚接到任职昆明总医院骨科医生的命令,正准备第二天去报到。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他俩刚刚从机场接到陈家瑜的妈妈,就接到了出发的命令。
“灾区就是战场,有命令军人就得服从。”陈家瑜这样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刘茜 本报通讯员 李梅 阮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