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江苏北部、山东等地发生严重旱情,山东的微山湖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危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湖区生态环境。
为应对严重旱情,国家防总日前紧急组织从长江向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相连湖的总称)调水,这也是我国在主汛期首次进行的生态调水。随着汩汩清流不断北上,一场团结协作、科学抗旱的战役已经打响。
科学谋划,团结治水: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虽然已经立秋,山东境内的微山湖上依然烈日炎炎。
“十几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大旱了,以前微山湖正常水位33.5米左右,今年降了两米多,我养的十八个网箱的鱼全部绝收,损失了十几万元。”看着自家破败的围网,微山县朝阳办事处爱湖村渔民史业明心急如焚。
今年1月以来,南四湖地区降水量偏少约3成,入汛以来降水偏少近5成。大旱面前,南四湖告急,这场大旱不仅考验着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也考验着我国的应急抗旱反应能力。
7月19日12时,山东启动引黄(河)补湖(南四湖),但受黄河干流流量偏低等因素影响,南四湖水位仍持续下降。8月1日,国家防总在京召集应急会商,决定自8月5日起启动蔺家坝泵站一台机组,应急调水,用长江黄河之水共解南四湖之渴。
监测显示,截至8月12日上午8时,调入南四湖的水量达到2540万立方米,截至8月14日,水位已回升至最低生态水位31.05米以上,湖面逐渐扩大,鸟类开始回归。
“这次调水体现了旱情面前的应急反应能力,是跨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科学谋划、团结治水的精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巡视员徐英三说,此次生态调水也体现了我们的抗旱思路在不断拓展,改变了过去主要为农业服务的传统做法,在抗旱中注重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科学调度,抗旱减灾:可持续治水思路更加清晰
从长江调水到南四湖,一路要经过9级泵站提升35米,历经404公里的路程,需要十多天才能到达,这对沿线的科学调度和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介绍,为给南四湖尽快“解渴”,江苏省决定从境内距南四湖最近的骆马湖向北调水,同时,从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抽长江水接续骆马湖。
在生态调水的最后一级——蔺家坝泵站,记者看到,一江清水通过巨大的水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干渴的南四湖。泵站河边的一辆应急水质监测车里,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应急车上对取样水进行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调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微山县防办主任鲁福安告诉记者,自生态调水以来,南四湖下级湖水位上升了20多厘米,距离正常水位还差1米多,后期依靠调水,湖面恢复还是有希望的。
“回顾这次抗旱生态调水,在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统一调度、实时调度、精细调度。”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说,这也说明在抗旱中,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提高全社会抗旱管理水平和减灾成效。
科学防范,关口前移:用主动防旱应对未来风险
在国家防总向南四湖应急调水的同时,另一路调水正在从丹江口水库向白龟山水库实施。此外,国家防总加大了对各地水情、旱情的监测力度,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积极应对环境和生态变化。
“过去,骨干调水工程少,区域性调水也不多。一个地方发生旱情,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我们的水源工程建设已经向长远性、可靠性、系统性转移,大大提高了应对旱灾的能力。”陶长生说。
“我们也意识到,此次在主汛期大规模调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遇到旱涝急转,也可能造成浪费。”江苏省防办常务副主任陆一忠说,为此,沿线加大了对水情的监测频率,一旦水情旱情发生变化,可以主动应对。
“未来科学抗旱还要大力推行提前防范、主动抗旱的风险管理模式,加强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做到灾前科学预防、灾中高效施救和灾后及时补救。”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黄金池说。(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