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新乡贤·新乡村

    一个企业家的民间音乐梦

    ——汕头乡贤陈桂洲保护笛套音乐的故事

    吴春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8日   04 版)
    陈桂洲(右)进行现场演奏。资料照片

        坐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华信大厦音乐厅里,一曲古朴典雅的传统笛套古乐《闾欢》激荡心神,让人仿若置身于远古时代。演奏者都是潮阳区东信文艺协会的成员,从10岁蒙童到古稀老人,无不倾情演奏。

     

    免费培养笛套音乐接班人

     

        初次见到陈桂洲,他的手机铃声响起,是一曲悠扬的潮州音乐。旁边的朋友说,那是他自己拉的,录下来后设置成铃声。陈桂洲是潮阳区东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但在潮阳,陈桂洲为人所熟知,不是因为他的商业集团,而是因为笛套音乐。

     

        笛套音乐是潮阳民间艺术的瑰宝,但一段时间以来,笛套音乐的展示平台越来越少,老艺人们普遍都在60岁以上,而青年人大多不愿学。陈桂洲担忧,如果后继无人,笛套音乐迟早会失传。为了培养笛套音乐接班人,2004年陈桂洲捐资创办了潮阳东信文艺协会。第二年,从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回来后,陈桂洲通过协会免费招收青少年学习笛套音乐,家长们也很乐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

     

        2006年,笛套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地位。在陈桂洲的力推下,东信文艺协会办起了笛套音乐演奏员培训班,成立了潮阳笛套音乐研究培训中心。

     

    力保文化瑰宝传承延续

     

        陈桂洲自小就喜欢上了潮州民乐,年轻时打工之余,他就拜师学艺。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他花费大量时间跟当地潮乐名师学习,最终成为当地笛套音乐的代表性人物。

     

        “每周一和周五晚上,我都会到协会来拉拉小曲,过把瘾。”年过半百的陈桂洲说,现在他把部分商业交给了下一代人打理,大把时间花在了东信协会上。陈桂洲不但担任着协会会长,而且还是协会潮乐演奏团的领奏。

     

        目前,东信文艺协会已集结当地痴迷笛套古乐、潮曲演奏的“发烧会员”130多名,青少年学生就占了近一半。经过免费培训,几十名青少年对笛套音乐的各种演奏技艺有了明显提高,能较完整地演奏十多首笛套音乐曲目。这些年来,协会培养了五六百名青少年。除了日常运转外,春节、潮阳本地的“双忠节”、中秋“赏仙会”等,东信协会都会安排演出,相关费用都由陈桂洲开支。

     

        汕头市文广新局确定东信文艺协会为“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基地”后,陈桂洲斥资8000多万元,征地20亩,建设了潮阳笛套音乐纪念馆和传承基地。“长时间让学员学习节奏缓慢的古乐曲谱,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放弃学习。所以要有好的环境来吸引他们。”陈桂洲说。

     

    打造笛套音乐艺术品牌

     

        为了打造笛套音乐艺术品牌,陈桂洲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东信文艺协会聘请名师到场指导,刘德海、胡炳旭、郭亨基、何占豪、吕钰秀、陈子平、张高翔、姜克美、周勤龄等都曾来此指导。陈桂洲还聘请潮乐名家担任顾问、副会长等职,搜集潮阳笛套音乐乐曲有关的资料,挖掘和整理濒临失传的曲子,逐渐丰富手头的潮乐资料。他们经常与香港中乐团、广东民乐团、梅州汉乐团以及本地潮乐团进行艺术交流,提高技艺。

     

        2009年12月,东信协会赴新加坡演出,首次将笛套音乐带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去年岁末,东信协会受文化部选派,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和美好的祝愿,赴泰国参加第十届2014年“欢乐春节”文艺交流演出活动,又一次走向世界,高扬“华夏正声”。

     

        “地方发展离不开乡贤的支持,陈桂洲就是一个典型。他对传承笛套音乐的贡献,是乡贤对家乡的文化反哺。”潮阳区政府人士对记者赞叹道。(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