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6日 星期六

    视 点

    日本不承认战败折射出什么

    周永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6日   08 版)

        “8·15”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纪念日。长达14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巨大的牺牲战胜了日本。我们为这个纪念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来得太不容易了。但它毕竟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可耻失败,对我们民族来说,是恢复我们独立和自由的“光复”纪念日。

        日本对于这个纪念日也很重视,但是,日本从来没有将其称为“战败日”,而称为“终战”纪念日。使用“终战”说法看起来似乎也没有错,它的确切含义是“终止战争”,或者是“战争结束”的意思。但是,这种说法总给人一种故意掩盖什么的意味。是害怕说成是“战败”吗?的确如此。

        日本天皇裕仁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当中,也竭力避免使用“失败”的字样,但是他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实际上也就等于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确认的《开罗宣言》中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条款。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与盟国代表签订的《投降书》中也再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无条件投降,实际上也就等于承认了战败。因为中国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宣言国与签署国,因此在法律的意义上,也等于日本承认了对中国的战败。

        但是,在战后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中,日本却极力避免使用“战败”这样一个字眼。另外,日本基本上承认对美国、对苏联属于“战败”,只是不承认对中国属于战败。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

        第一,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当中,无论是国民党的政府和国民党的军队,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都对日本法西斯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和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获得了诸多胜利,有很多辉煌的战例,但是毕竟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军事实力悬殊极大。日本法西斯军队是在日本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之上武装起来的一支实力强悍的现代化军队,而中国军队的武器全面落后,训练不足。因此,在实际战争当中,败多胜少是事实。但中国毕竟不是一个国家同日本法西斯军队作战,而是与其他同盟国相联合,共同对日本法西斯作战,因此,同盟国的胜利就是中国的胜利,日本对同盟国的失败也是对中国的失败。

        第二,日本从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从此以后,日本就开始蔑视中国和亚洲其他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上,经常会使用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蔑视的词语。但是,对于欧美国家,日本却恭敬有加。他们崇拜欧美的一切。在日本的国际视野当中,明显地将世界分成了鲜明的等级。欧美国家是世界上最高的一等,而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则是世界上的最低一等,需要接受日本的领导和殖民。在这种心态支配之下,日本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战争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也是在这种畸形心态支配之下,他们宁愿承认自己败于欧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败给了中国。

        第三,在日本文化当中,胜利是人们追求的普遍目标,而失败是一种荣誉的灭失,是非常可耻的事情。在日本古代一些战争当中,失败的将领在战争结束的时候都要剖腹自尽,以承担失败可耻的责任。因此,在日本的耻感文化当中,对失败是很避讳的。这种传统延续到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诚然,无论如何掩饰,日本的战败都已是过去的历史。对今天的日本来说,关键在于要如何吸取历史的教训?如何面对中国和亚洲?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再像历史上那样,对亚洲国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对欧美国家则阿谀奉承、委曲求全,无疑会严重损害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家的国际形象。另外,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经摆在日本面前,即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已经不再像原来那样贫穷落后,中国的经济技术在某些方面不仅已经超越了日本,也已经超越了某些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经历着不断进步和变革。日本如果继续“一眼高一眼低”地看待世界,只会将让自己落伍于时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