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中华文化溯源·洛阳牡丹

    牡丹花开香河洛

    方曲韵 崔志坚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5日   09 版)
    CFP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每年谷雨前后,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赶到洛河之滨,来赴一场花的约会。这是洛阳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座千年古城用成千上万株牡丹装点自己,迎接四海宾客。在今年的第32届洛阳牡丹花会上,游客达1970万人次,是这座城市常住人口的近3倍。一朵花为何能有这样的魔力?

     

    剪云披雪蘸丹砂

     

        每年牡丹花开的时节,也是中国国花园工程师邵安领最繁忙的时候。每天,他都会在园里巡视几遍。“这个就是黑牡丹,晚开的品种,来早了看不到,特别珍稀,整个院子就这几棵!”邵安领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拍照。

     

        与此同时,邙山脚下,国家牡丹园的四季牡丹展览馆内,各个品种的牡丹正在争奇斗艳。馆内四季恒温,姚黄、魏紫、豆绿、洛阳红、二乔,这些只闻其名的“佳丽”,纷纷从诗词中走出,婀娜多姿。

     

        然而,牡丹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娇艳的,最初的牡丹独自开在荒野。《牡丹》杂志社主编王小朋说:“原始的牡丹只有白、黄、紫三个颜色,颇不起眼,多作药用。”素面朝天的牡丹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万花之王的?

     

        国家牡丹园内的凝碧池旁,竖立着一块“中国牡丹初植纪念碑”。“洛阳人都知道,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始于隋说的就是这里。”洛阳国家牡丹园技术员郑红霞说,国家牡丹园就是隋朝西苑旧址,邙山的凝碧池、凤鸣岗南侧,有一大片“凤丹林”。牡丹学者们对这片凤丹林进行了多年研究,认为这片凤丹林是古老的野生杨山牡丹的同宗直系后代,花开时一片雪白、满园芬芳。

     

        宋代学者王应麟在《海山记》中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这是有据可查的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迄今1400多年。”王小朋说,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有发现其他可信的文字史料能把这个历史再往前提一步。“因而,现在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王小朋介绍,到了唐宋,世人对牡丹的热爱达到一个高峰,涌现了大量的花匠,出现了关于牡丹的专门著作,并有了最早的牡丹节会“万花会”。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达24种。

     

        国家牡丹园内的基因库记录了人类与自然竞相装扮牡丹的历程。郑红霞介绍,这里是世界上最全的牡丹基因库,共收集1356个牡丹品种,培育的新品种有300多个。

     

    唯有此花真国色

     

        伴随着第一部诗歌典籍《诗经》的出现,牡丹就以芍药之名,以爱情之花的形象示人:“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王小朋解释:“由于花型相似,上古时期的芍药和牡丹是不分的。”

     

        据洛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展出的展品中,约有20件文物上有牡丹的芳踪。走出博物馆,走进洛阳城,会发现“满城尽是牡丹花”。出租车、井盖、高楼顶端装饰、路牌、公交站台等地方无处不有牡丹元素。

     

        “牡丹在洛阳城内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王小朋介绍,“它不仅是洛阳的市花,有人说,远在唐朝就已经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国花。时至明代,北京极乐寺建立了专门栽种牡丹的‘国花台’。”

     

        这朵花的命运,伴随着洛阳城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起伏而起伏。20世纪50年代,洛阳牡丹濒临绝境,只剩百余株。1959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访问洛阳,在问起洛阳牡丹情况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如今的洛阳牡丹早已走出当年困境。“牡丹的影响力不仅是植物的影响力,更是文化的影响力,它伴随着文化的传播而扩散出去。现在很多牡丹品种就是从国外引进回来的。这体现了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王小朋说,“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象征。”

     

    一花开放一座城

     

        洛阳市“唐代白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武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31年前10多岁的李学武骑着自行车,从10多公里外的农村老家去王城公园,只为一睹牡丹芳容。这是他对于牡丹花会最初的记忆。往后的每一届牡丹花会,他都没有错过。

     

        将牡丹和陶瓷结合起来,源于李学武战友的一句无心之言。2007年劳动节,一个战友来到洛阳看牡丹,由于天气原因没有看成。“他很遗憾,说牡丹能否花开不败呢?”战友的话提醒了经商多年的李学武:何不将牡丹做成工艺品?经过材料的挑选,上千次的实验,最终,李学武让牡丹以瓷的形式得以绽放在洛阳的四季。

     

        在洛阳做牡丹产业的人很多,詹建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牡丹花茶发明人、牡丹红茶研发人之一,他研发的牡丹枕、牡丹精油,让牡丹在观赏之外有了更实际的用处。

     

        “一朵花开放了一座城市,引领了一个未来,引出了一段自信,引来了一片辉煌。”洛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归宝辰给予牡丹极高的评价。爱情之花,时代之花,市民之花,盛世之花,国家之花,这朵来自远古的花在这个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本报记者 方曲韵 崔志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