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日前宣布,将于8月16日推出首款App(应用软件)《新法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亚军表示:“此举既是顺应数字化潮流的举措,也是应对纸质词典销量下滑的需要。”词典App是否能挽救纸质词典日渐下滑的销售情况?词典数字化将面临哪些难题?
应用软件具有纸质词典无法比拟的优势
打开手机翻译软件,输入法文单词,屏幕上会呈现一个卡片,上面有单词的中文翻译、例句、短语搭配等内容,可视可听。查询过的单词还可以被记录下来,软件会根据遗忘曲线,提醒使用者回忆。如果只记得单词中间的几个字母,也可以查询到相应的单词信息。这些都是《新法汉词典》App提供的服务。
再设想一个场景:走在异国他乡,看到街边不认识的词,手机拍一下,应用软件就会自动翻译成需要的语言。有这样的软件,你还会拿着笨重的词典一页页翻吗?“应用软件的互动性和便捷性,是纸质词典无法比拟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亚军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两年前就开始词典的数字化工作,《新法汉词典》App是首批主要成果。这也是国内首个正版法语词典App。
同样是工具书出版社的商务印书馆,2002年就开始了词典的数字化转型。现任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的孙述学,多年来一直带领团队从事制作语料库、数据库的工作。孙述学回忆,直到2008年左右,数字出版概念才开始流行,大规模的数字化工作随之启动。至今,商务印书馆已经制作了100多种工具书的数据资源库,并制作了多种应用于各类移动客户端的软件。
核心技术、盈利模式、人才匮乏是三大门槛
词典数字化的趋势早已有之。从早年的“文曲星”电子词典,到后来的手机存储卡词典等,都体现出人们对词典需求的转变。但传统出版社的词典数字化工作,却一直滞后于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三大门槛挡住了他们的脚步:核心技术缺乏、盈利模式不明确、复合型人才匮乏。
“传统出版社目前还没掌握数字化的核心技术。”朱亚军直言,这就导致现在全国没有几家出版社敢把自己的拳头产品数字化。一旦盗版猖獗,不但会影响数字产品销售,也会影响纸质产品销量。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据外研社数字教育事业部副主任雷洪亮介绍,现在网上的新概念系列丛书App全部为盗版软件。就在两周前,她还发现,一个盗版新概念系列丛书App在苹果平台的教育类下载榜单上名列第二。
另一个难题是,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摸索出数字化的盈利模式。比如《新法汉词典》实体书定价为75元,而应用软件售价仅需40元。但不同于纸质书,应用软件开发后,其后期维护、增值服务、内容升级等方面还需要持续投入,但目前应用软件的购买是一次性付费。朱亚军表示:“持续盈利模式还在探索,目前主要是服务读者和社会。”
在很多出版社看来,词典数字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还是复合型人才缺乏。“比如制作词典App,需要懂工具书和编写,同时还了解数字技术,这样的人才目前非常稀缺。”孙述学说。朱亚军也认为,应用软件将增加编者和读者的互动,那么编者不仅要提供产品,还要提供服务,这就提高了对编者的要求。
词典App前景无限
“工具书数字化是必由之路。”尽管当下困难重重,朱亚军依然信心满满。
近年来,《新法汉词典》销量每况愈下,以往年销量约为1.3万册,近两年却降至3000册。
但词典App使用量却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外研社的几款词典App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如《外研社英语词典》App,用户数超过45万,《外研社韩语词典》App,用户数超过20万。据孙述学介绍,商务印书馆在今年2月25日推出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App,售价98元,上线仅半年时间,已基本收回成本,销售良好。
在孙述学看来,工具书太适合数字化了。他认为,词典的检索、资料等功能,经过数字化加工后,将更加便捷。数字化产品还具备便携、多媒体、大容量、交互等各种优势。
特别是词典App,不仅能够提供传统词典的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服务。“比如为个人量身定做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读者的检索过程,也参与到词典的个性化数据采集中。通过查询行为,可以了解用户的学习轨迹、阅读习惯,再根据这些内容,实现后台服务升级。”孙述学说,国外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词典,定价比纸质书还要高,所以词典App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报记者 李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