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信仰就是力量

    ——写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之际(下)

    李晋荣 胡晓军 许军 张惠婷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5日   03 版)

        在红色故都江西赣州瑞金,有一个名叫华屋的小村庄,每一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学员来到瑞金时,都会造访。

     

        华屋村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土地上流淌着烈士的鲜血:这个因姓而名的小村庄119户中有42户为烈属。村后山有17棵高大挺拔的青松,是在长征中牺牲的17位华氏兄弟生前所植。如今,这17棵青松,如同17座静默的丰碑,诉说着华屋村的红色历史。

     

        华屋村如此吸引人,并不仅仅因为它是烈属村:踏着两旁晒满花生的道路走进村庄时,造访者的目光都会被村子里两排对比鲜明的建筑所吸引,一边是几欲倒塌的有50多年历史的危旧土坯房,一边则是62套崭新的楼房。村里的百姓搬进新居,得益于赣南大规模开展的土坯房改造工程。

     

        视线再往远拉,包括土坯房改造在内的惠泽赣南苏区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则源于2012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如一缕东风,在两年的时间内吹遍赣南大地,让老区的漫山遍野,都开满了振兴繁荣的春花,让老区人民的脸上,都绽开了春风拂面般的笑意。

     

    到群众中去 收获信任

     

        把《若干意见》所带来的政策红利落实为老百姓能切身体会到的实惠,对于赣南的干部们来说,起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不认你,跟你没得说。”杨锐是瑞金市驻叶坪乡黄沙村的“三送”工作队长,第一次和村里百姓打交道,就吃了这样的闭门羹。“老百姓不信任咱啊!”杨锐脑中盘旋着这句话。“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想把政策送进来,就得先让百姓感受到温暖,温暖怎么来?那是站在老百姓的房檐下,睡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和老百姓同吃一锅饭,切切实实从他们的难处出发,落实到每一项具体解决工作中换来的。

     

        杨锐把被褥带进了村里,每天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黄沙村华屋小组(华屋村)土坯房改造新建楼房时,他拿来图纸认真研究,细到大门的尺寸都要考虑到农民们的实际需求。得知屋顶的瓦是从外省运来的,他想到以后砖瓦损坏了还得从外省买,就立刻找到工程队的人换了砖:“造价高不说,村里路不好走,运输还麻烦。”说这话时,他已经坐在村民胡东娣家里,一手捧着老表新摘的花生,一手拿着老人塞到他手里的西瓜——老杨在黄沙村,再也不是个外人啦!

     

        这样的老杨,在赣南这片热土上有许多。也正是为了培养出更多这样的老杨,赣州市近年来一直在干部队伍中持续开展“治慵、治懒、治散”活动,一直在推动干部们进行“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

     

        如今的赣南,没有谁比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干部们更清楚,百姓的信任来之不易。要问怎么得来的,“到群众中去”。

     

    百姓从此信赖你

     

        信任是干部搭的桥,老百姓通过这座桥,就安安稳稳地走进了《若干意见》所带来的实惠里。从这实惠里,百姓尝到了政策的甜,知道了党的好,这信任就变成了信赖,老表们盖房子,开发新产业,膀子甩得开了,一如当年在苏区,安全感足足的。

     

        “修了路,也有地方停车了,节假日来这儿的游客可多了。”崇义县横水镇石门子旅游新村村民杨顺礼的脸上是藏不住的幸福。就在半年前,他还是新坑村桂竹安组的“水上漂”人家。“曾于水面百年漂泊,而今上岸千秋定居”,贴在新居门前的这副对联,就是他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

     

        石门子旅游新村是横水镇2012年重点打造的第一个整组搬迁集中建房点,规划建设17户,主要是将新坑村桂竹安组的“水上漂”“双渡”农户从水棚和深山中“请出来”集中安置。同时,“三送”干部与农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农户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及时完善了相配套的道路硬化、排水排污设施、休闲广场建设、自来水工程、绿化工程和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项目。如今的石门子人,在政府的帮扶引导下,有的成了林场的护林员,有的在建房点开起了超市,有的办起了农家乐餐饮。老表们心里明镜似的:咱有政策哩,有党帮着咱,怕啥?

     

        百姓信赖来自哪儿?来自百姓的切身感受:40.68万户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剩余14.28万户危旧土坯房也将于年内全部完成改造;23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100公里,门前小河渡改桥上万座,孩子们不用划着小船去上学;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98.7万平方米,2万多名住校农家学生结束了睡地铺的历史。

     

    信念之海 信仰之歌

     

        8月的赣州骄阳如火,在章贡区中山路社区办公室里,67岁的社区党总支委员朱美玉正在检校自编的新一期小刊物《助您学习》,细心而平静。

     

        “有所乐,很开心。”朱美玉说。为了做个称职的宣讲员,她创作了30多个说唱、快板、小品,100多首诗歌。

     

        “要宣传别人,自己先要学。”这位老党员,为了编好自己创办的刊物,硬是学会了使用电脑,如今已出了30期的《助您学习》,全部由她独立创作编辑,社区居民们也由此对党的政策烂熟于心。有人问她,做这些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说真有什么好处,那无疑是深藏于她内心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这信念本就发源于这片红色的老区土地,如今,它又借着《若干意见》带来的东风,重新在老区人民心中开出了经济腾飞、生活大变样的新花。

     

        依托着无数朱美玉这样的党员干部,赣州正通过持续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深情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日头一出红彤彤,照得大地暖融融,中央关怀似灯塔,苏区振兴像春风。党的恩情比山高,同心共筑中国梦。”72岁的兴国县老人林上流自己编唱山歌,表达对中国梦的信念。正如老人所唱,当干部和群众的信念汇聚成海,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就奏响了信仰之歌。(本报记者 李晋荣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许 军 张惠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