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重庆,热度不减。
从长江边上的奉节县城出发,沿着山路驱车近一个半小时,才抵达大山深处的奉节县兴隆镇第二小学。
正值暑期,该校的少年宫里却很热闹。记者走进一间手工兴趣班,只见六七个女孩正坐在课桌前,投入地绣着十字绣。“这幅图她俩已经绣了快1年了。”指导老师谭梅指着两名女孩合作在绣的一幅一米多长的《成功图》说道。
除了手工班,该校少年宫还开设了象棋班、书法班、绘画班和阅读班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以前的课余时间,山里孩子经常是上房摸鸟、下水抓鱼,非常危险。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特别缺乏课外活动的场地和机构。”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樊伟表示。自2011年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始建立以来,重庆市至今已经建立起141所中央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带动其他方式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300多所,众多的农村孩子开始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成长乐园。
提升综合素质的成长乐土
传球、过障碍、射门,小小年纪,动作却很标准。在涪陵区蔺市镇中心小学的足球场上,三年级的小学生郑瑞杰向记者秀起自己的脚法。在这块并不算大的场地上,二十几个小队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训练。
蔺市镇中心小学校长徐舟告诉记者,少年宫还开设了泡菜、剪纸、魔泥、乒乓球、舞蹈、车模等22个兴趣小组活动项目,并根据学生兴趣和师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他还说:“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会有些自卑,当他们通过参加活动发现自己的特长后,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徐舟特意提到,少年宫建立以来,家长从外地送过来读书的孩子明显多了,因为“学生家长也看到这里少年宫活动开展得好,学生综合素质高”。
传承乡土文化的心灵家园
“这幅画将剪纸和年画综合在一起,是一个2年级的娃娃和一个3年级的娃娃一起创作的。窗花是一对葫芦,寓意着一家人福寿双全。”梁平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年画的传承人莫绍萍对记者说道。眼前的这幅年画叫《贴窗花》,画面中三个小女孩在对着窗户贴着纸葫芦,憨态可掬。
梁平县实验小学校长吴世伟介绍,该校2100多名学生,有近四分之一参加了该校少年宫设立的梁平年画学习班,“我们这里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学生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与父母分开,特别孤单。他们通过创作年画,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小小的画笔描绘出来,变得比以前阳光活泼多了。”
重庆地处长江沿岸,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我们根据各地农村少年宫的实际,做到‘一宫一特色’,使传统的年画、泡菜、酿酒和造纸等技艺得到了传承,也使孩子们更加认同和热爱乡土文化。”樊伟表示。
鼓励良性竞争和以奖代补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运转经费的保障。
“2011年项目启动后,我们在中央财政每年每所5万元的标准上,考虑的是做加法,尽量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拨付一点,但是又要体现出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不同水平。如何有区别地拨付,采取何种形式去考核,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重庆市财政局综合处处长王珏介绍,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通过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重庆最终形成了共识:依据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实绩、运转成效,按照“差别性原则”拨付运转经费,建得越好,补得越多。
工作述职被引入到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考核中。结合前期的实地检查,重庆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教委将乡村学校少年宫评为四个等级,对评出的特等奖和一、二等奖,由市财政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分别再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实现了以奖代补,鼓励各乡村学校少年宫良性竞争。
“乡村学校少年宫符合农村发展实际,适应了农村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3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值得推广、易于推广的好项目,是一项关心千万农村娃娃成长的善行义举和实事工程。”樊伟如此评价乡村学校少年宫对农村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影响。(本报记者 靳 昊 光明网记者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