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杰先生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对我的为人和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2013年尹老师因病去世后,我想对他生前的文献和事迹进行整理,以表敬意,但因病痛折磨,一直未能如愿,我深感遗憾。
前一阵记者来采访,让我重新勾起了对恩师的深深怀念,往事历历在目。
2001年,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有幸成为尹老师的弟子。尹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治学非常严谨。记得第一次上课,他的开场白就是:“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顶点。”他要求我们完成“五个一工程”:每年每人至少要搞一次社会调查;每半年至少要写一篇论文;每三个月要深入读一本书;每一个月要在小组会上或学术会上谈谈自己的观点;每天要写一点学习笔记。他还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勤于钻研、勇于争鸣。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每次上课都要认真准备,对学生的大小论文都会及时仔细修改。尹老师的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对我来说,尹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记得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时,老师对我的开题报告否定了几次。当时,多种原因导致我压力很大。最后一次交开题报告,当老师进行批评时,我实在忍不住大哭了起来。看到我这样,尹老师顿时慌了手脚。他和师母马上安慰我。第二天我再去他家时,尹老师拿出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后他就笑容满面地用这句诗来开导我、勉励我。2008年,我患了鼻咽癌。出院以后,每次去长沙复查,我都会抽空去尹老师家。一进门,尹老师立马会给我看最近几期的《消费经济》杂志,迫不及待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授课和科研情况。因年事已高,他听力不好,我们只能用文字交流。因为患病,我的听力、视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大不如前,可尹老师不太清楚这个情况。每当他问起我的科研学术近况时,我都觉得无地自容。
对尹老师来说,消费经济就是他的全部。他第一个把消费经济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1979年,在《加强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发表于1979年4月28日《光明日报》)一文中,他明确提出消费经济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并勾画出消费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大致轮廓和主要内容。“编者的话”中指出:消费问题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科学研究题目,是必须打破的一个禁区。知心的话语,激起他全身心投入消费经济研究的热情。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精力。20世纪80年代,尹老师就拥有了全国“六个第一”。厚厚三卷《尹世杰选集》和几十本著作,见证了尹老师几十年勇于攀登、勤于开拓、奋斗不息的足迹。
尹老师关心全国人民的消费,关心别人的健康,却从不懂得关心自己。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不顾病痛,潜心教学和科研。有年冬天,尹老师感冒比较厉害,家人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十分生气。万般无奈下,师母打电话叫我去劝他。最后,碍于面子,在我的陪同下,他勉强同意在校医院打了一天吊针。他脚上常年生疮,不敢告诉别人,也不用药。当师母告知情况后,我赶紧去药店买药。看着老师那溃烂的脚,我一边为他敷药,一边在心里流泪,真是感慨万千。就是临终前几天,当家人硬拉他去医院住院时,他还拼命抓着书桌不肯离开。医院里,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不停地喊着:“要回去,我还要上课,还有好多东西要写出来。”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唯一的嘱咐就是:要他儿子好好把《消费经济》杂志办下去,好好把消费经济研究传承下去。
我是尹老师节约型消费观的践行者。每逢学校毕业季学生大甩卖,我就去光顾。我衣柜里那些5元、10元买来的衣服,有的还很新,我都舍不得穿。我买地摊货并不只是因为我的经济状况不好,更多的是,我对眼下互相攀比的扭曲消费观的反叛。我觉得自己应该理性消费,才对得起“尹世杰弟子”这个称号。
尹老师出差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但每次都会给师母带礼物。让师母最珍惜的是一枚金戒指。解放初期生活窘迫,师母将自己剩下的唯一的嫁妆——金戒指当掉了。有一次尹老师去外地出差,挑选了一枚相似的戒指送给她,师母感动不已。他们还曾获得“全国金婚佳侣奖”。在他与师母身上,我看到了尊重、细腻与关怀。尹老师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他的学生。
我是尹老师的学生,我也是一个大学老师,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高贵的灵魂始终在关注着我。我不敢懈怠,要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战斗力。
(本报记者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刘军整理)
尹世杰(1922—2013)
湖南洞口人,194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消费经济学主要创始人,曾获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获得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首届“保护消费者杯”个人最高奖;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消费者维权十佳”和“3·15金质奖章”。先后兼任武汉大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和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时华
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先后于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从2008年患鼻咽癌以来,一直坚守教学一线。近十年来,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1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论文8篇,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马克思主义文摘》全文复印和摘录。2014年1月8日,本报一版头条发表通讯《讲台上梅花傲雪》,报道了李时华的感人事迹。2014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李时华老师学习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