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巡礼

    师范馆里木铎声声

    作者:祁雪晶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3日 04版)
    木铎

        距北京景山不远,有一座灰砖灰瓦的四合院,两扇大门油漆已斑驳,但“桃李芳香,滋兰树蕙”的门联仍清晰可读。这里是沙滩后街59号门,乾隆四公主府景山东街马神庙,京师大学堂遗址。

     

        时光回溯到1902年12月17日,一场史无前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79名世纪骄子来到复办的学堂,注目着高高悬挂的京师大学堂匾额,木铎振鸣——师范馆正式开学。而这一天,日后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庆纪念日。

     

     

        《论语·八佾第三》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据文献说,“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北师大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木铎金声,就成为北师大的一个标志了。

     

        在北师大校园行走,随处可见“乐育”“励耘”字样。它们是北师大特有的精神符号。孟子尝言,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堪称乐莫大焉;老校长陈垣的书斋谓“励耘”,有为国为民、为教为学努力耕耘之意。“乐育”“励耘”的精神早已成为鞭策北师大人进德立业的座右铭,烙刻进北师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古往今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字在中国人的眼中,有着别样的庄严。师者当身处四海、心系社稷,政通人和之时,养浩然正气;天下危难之际,担民族大义。中华传统中的师道,蕴藉人文,并蓄天道,讲求秉节明德,俨然是一件端方肃雅的艺术品,令人诚心敬意,正冠仰止。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前后实际存在了7年。其第1期、第2期学生共计300余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师渠,对师范馆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他说:“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国人已形成了愈加明确的师范教育的观念。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国立大学。师范馆不仅是它的核心与基础,而且师范馆第一期毕业生,同时即是它的首届毕业生,这是耐人寻味的。‘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它说明,师范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百年来,‘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机’久已浸成了国人的共识。”

     

        在北师大的校史馆展厅里,一份珍贵的文物安静地躺在展柜中。《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1903年,清廷批准京师大学堂创始人、管学大臣张百熙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该章程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

     

        《奏定学堂章程》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师范学堂自成体系,分为初级、优级两个层次,程度都高于同级的中学堂和高等堂。师范馆的设立意味着高初等师范教育构成了垂直完整的系统,其后,师范馆脱离大学堂,另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则标志着近代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的确立。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得益于当时借鉴西方近代师范教育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招生制度、免费待遇与履行任教服务相结合的制度等,都非常成熟,尤其是设计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的课程结构和教师养成范式,为全国各地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树立了典范,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基础与模式。

     

        1898年梁启超代拟的大学堂章程就曾指出:“功课之完善与否,实学生成就所攸关,故定功课为学堂第一要著。”

     

        师范馆共开14门课:伦理、经学、教育学、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

     

        “这些课程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课程中西学并重,但突出了科学。其二,注意普通课程与专门课程的区分与衔接。其三,突出了师范生职业的特点。比如,重德育,将伦理课程放在首位。同时,强调师范生志在为人师表,必须是遵守校纪校规的典范,自觉将重科学的‘学业之主义’与重纪律的‘法律之主义’结合起来。其四,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郑师渠娓娓道来。

     

        在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首任总监张亨嘉曾做过一次简短的就职训辞:“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作为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北师大从诞生的第一刻起,就担负起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

     

        京师大学堂师范科第二届毕业生符定一,辛亥革命后回湘弘文励教,办校兴学,成为毛泽东的导师;国语运动先驱黎锦熙,普及白话,注音汉字,便利儿童识字启蒙,推动民众文化扫盲;教育系毕业生张岱年,立足中哲,融会东西,践行文化综合创新,致力振奋民族精神。他们树立起启民救国的典范,影响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为民族精神的绵延发展注入了人文光芒。

     

        师范馆开学后的一百年,2002年,有两座铜像在北京师范大学同时落成,一座是孔子,一座是老校长陈垣。他们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彼此相望,在教育史书上一古一今,彼此相守。在永恒而又伟大的教育面前,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间的守望与传承。(本报通讯员 祁雪晶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