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

    面对面倾听老百姓的心声

    ——宁波慈溪干部群众“圆桌夜谈”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网记者 王君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2日 01版)

        村民家中寻常的小圆桌,最近成了浙江宁波慈溪市干群的连心桥。

        “‘圆桌夜谈’重点在圆和夜,圆代表平等对话,夜表示接地气。”慈溪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组织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并把夜谈地点选择在群众用餐的圆桌旁,化群众的小圆桌为干部的办公桌,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村民和村干部同坐一张圆桌,心贴得更近了。”在慈溪市委常委、周巷镇党委书记傅贵荣眼中,“圆桌夜谈”最能体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的精神。

        在慈溪,“圆桌夜谈”有三不准:不准以调查问卷形式代替家访,不准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家访,不准让村民小组长代替干部家访。

        如今,在慈溪,无论走进哪个村组,都能听到村民对“圆桌夜谈”的深切感触。“20年前的干部,农民建房去帮忙,秋后抢收去帮忙。现在‘圆桌’一坐,又有了亲如一家的感觉。”

        慈溪规定,市级领导每月一次、市级机关干部每月两次、镇(街道)机关干部每周至少一次到村(社区)参加“圆桌夜谈”。同时,在工作推进一个月后,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进行再深化、再部署,完善工作举措,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有件事我不吐不快。村里的谢家池多年来无人打理,杂草丛生,哪有以前的模样。”几天前,逍林镇党委副书记胡红辉坐到了林西村村民黄仕珍家的小圆桌旁。黄仕珍的这件闹心事当即得到落实:将该池塘纳入今年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中,由镇环治办做业务指导,由林西村负责落实,对小池塘全面进行整治。

        “村民的事,一刻也不能拖。”胡红辉说,对百姓提出的问题,干部尽量当面回复、当面解答,不能立即回复就留下“名片”——民情联系卡。问题拖久了就容易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难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村民也能理解,关键要给百姓一个最快的回应。”

        下村时,干部总是随身带着两件“法宝”:一叠民情联系卡,卡上有联村干部的姓名、电话,村值班、镇值班电话,镇政府官方微博;一本民情记录本,记下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实际困难,及时汇总给镇群众路线办。

        慈溪市相关负责人认识到:农村工作好不好做,关键看干部与群众沟通够不够。为此,慈溪市在“圆桌夜谈”连民心、解民忧的基础上,发挥其推进镇村班子科学决策的功能。对于重大规划和决策,村干部要在“圆桌”上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倾听村民呼声,了解村民需求。

        “别看他们是裤管沾着泥巴的农民,我觉得他们提的不仅是建议,更是一个个金点子,因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对村庄里的事了如指掌。”周巷镇农办工作人员徐长明说,每周至少一次的座谈使自己业务能力长进不少。

        目前,全市共开展“圆桌夜谈”4521次,收集意见、建议1.78万条次,解决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1765个。

        慈溪市委书记卞吉安告诉记者:“通过推行‘圆桌夜谈’制度,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化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有事议事,没事谈心,既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网记者 王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