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文学品评

    经典与人情的重逢

    ——评《风诗的情韵》

    吴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1日   15 版)
    《风诗的情韵》

    李 山 著 东方出版社

        一部《诗经》,洋洋洒洒十五国风,记录着千年前中原大地上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是亿万中国人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底。虽然岁月曾将她捧上庙堂,束之高阁,但那些曾孕育滋养过她的人情世故却依然在市井巷间绵延不绝。李山新著《风诗的情韵》一书,以通俗简明的语言讲述《诗经》十五国风的种种情缘故事,便是让这古老的经典重回民间,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缠绕不去的人间情味,优美的、泼辣的、欢喜的、悲哀的,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一一跃上纸幕,走进读者的眼中心里。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在李山看来,十五国风诗的情感焦点,莫过于一个“家”字,周人极重亲情,将婚姻视为人伦之始,故而诗三百以《关雎》开篇,讲夫妇恩情。“爱情是生命意义上的现象,而恩情是伦理意义上的事情……它日益深厚地发生在合法夫妻之间”,李山在书中如是说。以“恩情”为《关雎》正名,全篇其实是旁观者在赞颂美好姻缘的缔结,反映出周人对于幸福生活最简单也最本真的定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句子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美满的婚姻不一定是才子佳人,不一定是英雄美女,却一定是一位清丽柔婉的新娘,伴着一位敦厚有礼的君子,方是彼此合适的“好逑”。新娘之美,莫若初春大地上绽放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过,这可不是说新娘貌美如花,按李山的说法,这是以“天地的生机勃勃,表现出嫁女子的天地灵气,突出的是发乎天地的生命力”。妻子来到夫家,从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寥寥数语,却道尽周人对于“家”的全部祈愿——有深爱的伴侣相随一生,子孙绕膝,热热闹闹,圆圆满满。时至今日,这愿望依旧深埋在每个中国人心里,人们都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渴望“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相离非人愿,却常伴人生”

     

        继续翻动书页,尘封在诗篇中的离愁别绪隐隐泛起,字里行间的离别之情被讲解得深沉隐忍、精致细腻,不禁令人喟叹动容。周人重亲情,但征戍一起,无数小家庭便夫妇分离。饱受思念煎熬的女子,在风诗中或担忧,或悲伤,或愤懑,千姿百态。《君子于役》里,丈夫远征不归,妻子日夜牵肠挂肚,“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尤其到了“日之夕矣”的时候,更是“如之何勿思”!关于为什么入暮时分更引人惆怅,李山给出了“暝色起愁”的答案,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正是收工回家的时候,“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看到放牧的牛羊成群结队走在一起,却唯独不见自己的丈夫,形单影只,顾影自怜,为离愁别绪涂抹上一层黄昏的色调,是古今诗人作家的惯用手法。风诗中点染离情的还有秋天。“一年的秋天,跟一年的黄昏差不多”,李山解释道。秋天正是寒冬将近的时候,空气中透出丝丝凉意,虫儿们叽叽喳喳,欢跳雀跃,《草虫》里独守在家的妻子却依然“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伤怀之情,较之黄昏里的那位,又更甚一层了。《伯兮》的女主角,似乎是一位将军夫人,她不用辛苦劳作,也颇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但她最终还是抵不过离别的痛苦,每日懒于梳妆,“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没有心爱的丈夫日日相守,精心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悄悄种点忘忧草,祈祷丈夫早日归来。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在遥远的周代,农耕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周人与自然的情谊。不同于家族亲情,这情谊在风诗中展现出来的面目,是一种族群整体生命力和韧性的尽情释放。十五国风中的长篇《七月》,即是写农人四时耕种之事,李山称赞她是“大美”之诗,小美之诗风花雪月,大美之诗则是“天地之美”,是“人在天地间生存的大韵律”。读李山对《七月》的讲解,就像走进了那古老的人与自然的情境之中。那时候的夜晚满天繁星,四时物候触手可及,先人们还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七月流火”,不是说七月炎热,而是指中原上空的大火星偏西,天气渐凉,预示着冬季即将到来,人们放下锄头赶制冬衣。寒冷的三个月过后,“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大地回暖,伴着布谷鸟的叫声,人们开始种地采桑。“四月秀葽”,苣菜开花的日子,小麦正在生长。“五月鸣蜩”,蝉鸣时分,盛夏到来。“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七月吃西瓜,八月摘葫芦。“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伯劳鸟飞来,就该织布了。再过两个月,水稻成熟收获,“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做好冬醪,以备来年饮用。待到蟋蟀“入我床下”,就该修补房屋,“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及至“二之日凿冰冲冲”,在河里取完冰,送入冰窖里保存,才可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杀鸡宰羊,走亲访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真正过年了。

     

        浩浩一部《诗经》,悠悠十五国风,读懂了,便能认识祖先,认识自己,认识广阔的天地。李山的《风诗的情韵》,是读懂十五国风的罗盘,告诉我们从哪儿找寻祖先的来路。三百页,二十集,娓娓道来风诗讲述的故事:夫妇恩情的、男耕女织的、牛郎织女的……若是把这本书摆在案头,从现在起慢慢翻阅,一周一集,就这么优哉游哉地读着,品咂着书中的人情世故、四时物候,最后合上书时就该到年关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