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成本电影的辉煌崛起成为中国电影最绚烂的风景。《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部部受到热捧的影片,更是一个个不朽的产业传奇:低廉的投入,高企的票房,将商业大片斩落马下的惊艳和霸气。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已经结束,小片时代正在开启。然而,在我看来,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辉煌”,尚不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
市场需要催生中小成本快速发展
中小成本电影这两年的确风光无限。这些脱颖而出的影片,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它目前的“辉煌”并不完全是本身发展的自然结果。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十多年间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始终没有突破“《英雄》模式”,即拥有华丽阵容、恢弘气势、震撼场面的古装武侠类型。如果说这种主要诉诸视觉冲击的大片模式,在初始阶段还能激发起观众的热情,将人们拉进影院,那么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观众需要寻求一种“差异化补偿”来调节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恰恰使它具备了这种补偿功能。于是,将商业大片取而代之,一跃成为市场的新宠也就不足为怪。但是,千万不能被眼前一时的繁华遮蔽了眼睛。距离理想状态,中小成本电影还道路远长。
投资少不等于可以放弃艺术探索
虽然中小成本电影的成本有限,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在艺术质量上偷工减料、放松要求。实际上,中小成本电影与商业大片的区别,不只是一种投资角度的命名,而更是一种功能定位上的区分。中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从电影生态上对商业大片构成补充。如果说对市场和票房的追逐是商业大片的天然属性,那么中小成本电影则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更多地承担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的功能。但是,从目前来看,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距离这一功能定位正渐行渐远。
2011年,《失恋33天》一炮走红。这部投资千万的影坛黑马,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将3.5亿元票房狂揽入囊。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再次刷新纪录,成本3000万元人民币,却创造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收入,让人瞠目结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恋33天》和《人再囧途之泰囧》所创造的票房奇迹,深刻地改变了其后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走向。从那以后,如何复制和再造奇迹,如何以“低投入”获取“高回报”,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潜能,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中小成本电影的核心关切。在市场诉求的挤压下,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的冲动被大大削减。其实,偶尔一两部中小成本电影在市场上有所斩获,甚至受到热捧、创造较高的票房,这没什么奇怪的。但如果所有的中小成本电影都瞄准市场,以商业获利为唯一目标,进而丧失了对艺术的开拓和进取,这样无疑会使电影产业陷入发展误区,也将导致中小成本电影本身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唯商业化取向导致题材风格单一
中小成本电影的商业化取向,直接催生了它的第二个问题,即题材的狭窄和风格的单一。从理论上讲,中小成本电影在多样性上具备先天优势。这是因为中小成本电影投入小、成本低,与商业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入相比,其门槛要低得多,风险也小得多,这就使得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较大的进入概率。同时,低门槛也为不同导演个人风格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进而在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中小成本电影的商业化取向,导致它的兴奋点转向了市场。什么样的题材有市场,就追逐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风格观众喜欢,就打造什么样的风格。
从题材来看,这几年的中小成本电影大都跳不出爱情和青春的范畴;从风格来看,幽默搞笑成为导演们一致的追求。当然,仅就目前来看,这种题材和风格依然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都是市场的宠儿。想当年,古装武侠大片也一度风光无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拉动力量,时至当下却日渐沉寂。在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无论任何文化产品,企图一种类型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小成本电影如果不吸取教训,还一味沉浸在对单一题材和风格的追逐和复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预言,古装武侠大片的今天,就是此类中小成本电影的明天。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萎缩
题材的狭窄和风格的单一,导致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正日渐萎缩。实事求是地说,中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与商业大片的对决中华丽胜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鲜活的“接地性”。关注日常生活,挖掘小人物身上的故事,用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小成本电影的独特魅力。也恰恰是这种魅力,让观众对它产生了亲近感。但是,凡事都有另一面。当几乎所有的中小成本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身边的“饮食男女”,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完成作品时,艺术创作的惯性就已经形成。一旦如此,“接地性”的优势就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变得极其脆弱。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hello!树先生》这部作品。关于这个片子,观众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我推崇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用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跳出了现有中小成本电影的固定套路和模式,展示了另外一种电影创作的可能,释放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惜的是,当下有这种雄心和抱负的作品还很稀缺。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核心,是中小成本电影功能和定位的混乱。在一个合理、健全的电影生态格局中,各种类型的电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自身的逻辑寻找发展空间。当前,商业大片确实陷入了困境,即便如此,也不能让中小成本电影越俎代庖,放弃自身的功能和使命,直接杀奔市场,行使商业大片的职能,否则,它所危害的,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本身,还有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