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6-2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26日第一站抵达里昂、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并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里昂市长科隆共同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牌匾揭牌。此后,我来到里昂中法大学,这是我为了中法大学课题第5次来到这里。
在熟悉的圣伊雷内里昂中法大学旧址里,主楼悬挂的欢迎习主席访问的红条幅尚未取下来。负责里昂中法大学回顾展的布瓦耶女士接待了我,她已经从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马日新先生处了解我的研究工作,热情地打开展室让我独自参观。
进入展室,习主席揭幕的牌匾映入眼帘。随后是中法文版的“里昂中法大学回顾展1921-1946”。展览利用留存在里昂市立图书馆的中法大学珍贵档案史料,展示了中国独一无二的设立在海外的大学机构的生命历程。
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之前,它的创建者蔡元培、李石曾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追随者就企望通过科学、教育途径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救国富民的梦想。他们对有法国大革命传统的法兰西情有独钟,为此首先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2年在北京成立“赴法勤工俭学会”起,及至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形成高潮,大约有1700余名胸怀爱国救国梦的青年选择法国,寻求报国途径。
回顾展首先表现了这段走出国门、“汲取西方文化”的勤工俭学波澜起伏的历史,介绍在这个运动中涌现的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革命家们,以及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
但是,这个大众留学的运动,并未完全实现蔡元培、李石曾等科学教育救国的梦想。为此,他们一方面尝试着把法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引入中国,首先在中国创办北京中法大学(1920-1950);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利用海外教育资源,为中国培养精英人才,有创意地提出了在海外办学的设想。首选之地就是法国里昂,并得到了里昂政界、教育界各方面的支持。
回顾展详细介绍了中法双方为推动此项合作计划实施的代表人物,如当年里昂市长埃里奥先生、医学院院长雷彬先生等,以及中方的蔡元培、李石曾等。
回顾展通过老照片、文件重现了1921-1946年间在里昂中法大学的中国学生生活、学习的情景。其间,在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为473名。据统计,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博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他们中的多数学成之后回国工作,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回顾展列举一栏“为新中国造就一个知识界”,指出里昂中法大学培养人才合乎中国需要,回国后的一些优秀人才成为中国一些全新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中国最早探索海洋测绘学的张玺(1896-1967)、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居里夫人的学生郑大章(1904-1941)、著名建筑师林克明(1901-1999)等等。
回顾展还专门介绍了“六名特殊学生”,指出“学生当中不乏杰出人物,他们学贯中西,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了解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展示的有常书鸿:“著名敦煌学者,尽其一生心血保护敦煌遗产”;郑大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镭研究所”,以及著名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建筑师虞炳烈,画家潘玉良,汽车工程师何然等6人。
其实远不止这些代表性人物。突出的还有,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时,定居法国、专门回到母校受到习主席接见的百岁老人李治华先生。他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后考到里昂深造,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巨篇名著《红楼梦》,获得世界性声誉,成为北京中法大学以及里昂中法大学共同的骄傲。习主席亲切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称赞他的执着精神和学术才华,表扬他是里昂中法大学学子的“杰出代表”。应该说里昂中法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的确为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化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实现了最初的宗旨。
里昂中法大学曾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桥梁、平台作用,通过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法国学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向法国介绍了遥远的中华文明。在回顾展中就设置了独特的一栏:“图书馆,两种文化相遇的地方”,指出设立中外文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对于远离祖国的中国学生专业学习、坚守祖国文化并加以转播的重要性。这正是里昂中法大学可以成为典范的一个方面。
最后,回顾展还展示了1980年以后,在当时尚健在的老教授、老校友共同推动下,里昂中法大学得以新生,以创建新中法学院再续中国与里昂前缘的历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