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到达这个被称为“比唐家山更复杂”的红石岩堰塞湖还是比想象的艰难,山路崎岖,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高耸的绝壁。几十公里的山路,车子蜿蜒前行,颠簸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堤岸。
堤岸上一片紧张忙碌,成都军区工兵团摆渡的浮船靠岸后,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们随即指挥着硕大的挖掘机开上浮船。紧随其后,记者和众官兵走上浮船,向红石岩堰塞体挺进。
抵达堰塞体的过程只能用惊险形容,庞大的浮船要绕开横在湖面上巨大的树桩,一侧的山体不断有碎石滚落,险象环生。
眼看就要靠岸,浮船接到命令再次停住。很快,只听“轰”的一声爆炸声响,前方石堆里烟雾升起。爆破,就这样在眼前发生了。
靠岸、停稳、下船、挖掘机开出上岸迅速开工作业,与堰塞湖有关的所有事情,总是这样节奏紧凑。
踏上堰塞体,脚下的土质松软,停留稍久就会陷进去。上方乱石散落,走在其中就是在爬一条需要自己找路的山。一块房屋那么大的石头上,几位官兵正在奋力钻孔,钻孔、爆破、清理,堰塞体上散落的许许多多的巨大孤石,都要经过这样的处理。
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站久了都要中暑。官兵们就这样在乱石堆里穿行,扛着孔钻、背着炸药和补给物资前行。白天,顶着高温作业;晚上,就在石堆里睡下,一天休息的时间甚至只有两三个小时,余震、滑坡、山石滚落的风险分分秒秒都在伴随着他们。决战堰塞湖,就这样在战士们的一举一动里展开了。
“现在左边靠着悬崖刚刚打通一条路,另一条就是你们过来的水路。明天,挖掘机和各种物资会大量进入。预计12日,我们将在堰塞体挖出一条深8米,底宽5米的泄洪槽。”武警水电三总队政委翟从福已经给出了这场决战的时间表。
而此时,在北京,一群水利工作者正埋头于资料堆里,画着一条条分析曲线。据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黄金池透露,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发现后,中国水科院组成应急小组,综合分析提取堰塞坝的结构特征、堰塞湖所处区域的水文气象特征和近期水文气象变化特点,对堰塞湖基本要素和堰塞湖近期变化规律分析,分析评估堰塞湖上下游的安全风险水平及各种影响因子动态变化引起的安全风险变化规律,根据前方提出的不同工程处置措施提供动态的风险评估结果。
前线是冒着生命危险付出的官兵;后方是学以致用的知识分子。决战堰塞湖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本报云南巧家8月8日电 本报记者 陈晨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