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

    英雄,回家了

    ——因救灾失踪的战士谢樵遗体被发现

    本报通讯员 谢丽勋 马静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吕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9日   02 版)
    8月8日,几名云南武警边防官兵在谢樵的告别仪式上流下了泪水。
    谢樵。 新华社发

        8月8日上午9时50分,在经过4天4夜的连续打捞后,在鲁甸地震救援中失踪的云南边防武警总队战士谢樵遗体被打捞上岸。

        谢樵失踪后救援队每到吃饭时都不会忘了将他的碗筷放到餐桌上,等待着英雄归来。

        “对我们的玩笑,他很少附和,只是很配合地笑。”边防武警总队医院宣传干事马静在进入灾区时恰巧和谢樵同乘一辆救护车,“车上他终于答应,要在医院的晚会上边唱边跳一曲《小苹果》。”说到这里,马静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这是谢樵跟马静说的最后一句话。

        连续4天4夜,云南省边防武警总队应急救援分队协同国家蓝天救援队、武警水电部队继续展开对战士谢樵的搜救。当地群众得知消息,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纷纷赶来加入搜救队伍。

        “多好的孩子啊,就这样找不到了,他为了营救灾区老百姓才失踪的。”张瑛,龙头山乡小寨村人,得知谢樵失踪的消息主动要求加入到搜寻队伍里。

        搜救队调用了挖掘机、皮划艇等大型救援设备,以及抛投器、救援绳、捞网、安全腰带、拉钩等专业救援设施。救援人员利用抛投器将绳索投掷至对岸,沿绳索乘坐皮划艇横渡堰塞湖,在堰塞湖两侧用绳索和捞网展开拉网式搜索,拉网一寸寸向前推进,直至堰塞湖终端,然后又逆流而上,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一丝可能。

        8月8日上午9时50分,云南边防武警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通过电话收到消息:在甘家寨堰塞湖内发现一具疑似谢樵的遗体。

        电话那头话音还未落,医疗救援队9名队员迅速登车,朝着甘家寨方向飞奔而去。

        车内的气氛异常沉重。

        “希望不是真的,找不到,就还有生的希望。”谢樵同宿舍的战友张凡红着眼圈说。旁边的两名女警官已开始低声抽泣。

        一个小时的路程变得无比漫长。10时30分,医疗队到达甘家寨堰塞湖。

        “谢樵在哪里?”下车后,9名救援队队员顾不上列队,环视一圈后,一路狂奔至停放在玉米地边的担架旁。院长陈本善颤抖着轻轻地掀开裹在遗体上的棉被和床单,一层、两层、三层、四层……当看到谢樵那张熟悉的脸,一旁的战友眼泪顿时喷涌下来,平日里铁骨铮铮的汉子们再也忍不住开始号啕哭喊。

        一旁的救援队员、受灾群众再也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悲痛,眼里的泪水一涌而出。

        “谢樵,回家了!谢樵,回家了!”救援队的女队员们拼命呼喊。

        沉睡的英雄没有被唤醒。

        向谢樵求助的刘远玉、刘家华父子流着泪跪在遗体前,按他们的习俗向英雄遗体上香、烧纸、祭献点心,切开大老远抱来的西瓜,整齐地放在担架前:“小伙子,我们会一辈子记得你的恩德,一辈子感谢你!快吃,吃饱了你才有力气回家!”

        一路上汽车在颠簸着缓缓而行。英雄谢樵回家了!

        100米、50米,近了,更近了……运送英雄遗体的救援车缓缓驶入龙头山镇龙泉村冒沙井广场云南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指挥部前,官兵早已泣不成声:“敬礼,向英雄致敬,送英雄回家!”满脸悲痛的官兵举起右手,用饱含心疼的泪眼目送英雄回家。

        (本报鲁甸8月8日电 本报通讯员 谢丽勋 马静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