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高涨的学费让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颇为发愁,甚至不得不让子女放弃上大学。依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公办高校的学费应该信息公开、透明。涨学费应该有更科学更民主的程序。
再过两三周,高校的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据《现代快报》8月7日报道,今年,全国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公办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许多人担心,高校学费上涨会加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
教育部2007年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学费要维持2006年的水平,5年内不得上涨,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治理效果。但这一禁令刚刚过期,各地就纷纷开始涨学费。截至目前,媒体已经报道了福建、山东、湖北、贵州、天津、广西、宁夏今秋高校学费将上涨。显然,如果没有教育部的新规或者中央的规范性文件,新一轮全国高校学费的上涨恐怕在所难免。
学费问题亦是民生问题。接受高等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国家鼓励适龄青年报考大学,但不断高涨的学费,却让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颇为发愁,甚至不得不让子女放弃上大学。虽然有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财务资助,但要获得这些资助却是有学业优异等条件限制的,对贫困学生群体而言并不算完全“解渴”。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学费“应否上涨”与“上涨多少”两个问题上应该慎之又慎。
公众常会有“高校学费是笔糊涂账”之感,因为,高校的学费究竟是依据什么标准确定的,又是以什么依据上涨,大家并不知道。这不免给公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学费想涨就涨,只要省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发一纸通知即可,学生、家长、专家学者却没有发言权。虽然一些地方在涨学费之前举行过听证会,但听证会代表的“代表性”却很成问题。
按理说,高校学费的上涨须有理有据,并且还要信息公开、透明。一般而言,高校之所以要上涨学费,无非是通货膨胀和财务紧张这两点原因。通货膨胀我们都能够看得见,但高校的财务情况,比如学生和教职工的年度总数和学费、教职工工资与福利、学校基本建设费和基本运行费(办公费),以及政府财政拨款的年度总额等重要信息,我们则看不到。信息不透明让涨学费变得立论无据,甚至会让公众产生“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的质疑。
实际上,高校学费总体上应该按照高校的性质划分,走不同的路子。公办高校的学费,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不能随意上涨。即便真有上涨的必要,那么也须有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的论证、公开和民主听证,而不能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简单做决定。相对而言,民办高校的学费,则应该走市场化之路,不再由政府统一定价。现在看,民办高校脱离政府之手的改革已经迈出了步子,比如湖北民办高校的学费从今年秋季起就不再由省政府定价了,但公立学校却没有完全在学费调整的依据、程序上展现出这个“公”字。
依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公办高校的学费应该信息公开、透明。考虑到公办大学的性质和职能,涨学费也应该有更科学更民主的程序。换句话说,无论涨与不涨,涨多涨少,都应该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