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提起天津“吃三绝”,许多人耳熟能详,殊不知,天津还有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艺三绝”——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风筝魏。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开篇就点出了泥人张在工艺品界响当当的名号。
泥人张世家店位于天津古文化街深处,展柜里摆着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的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是聚光灯照耀下的《忠义千秋》,关公像经过15道复杂的工序,100多个日日夜夜的潜心创作,栩栩如生。
泥人张创始于清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第一代传人张明山自幼随父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经常观察周围行人的样貌形态,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由此泥人张名声大噪。
泥人张造型独特,工艺也很讲究,需要挑选运城优质土壤,层层筛选舒化,经过1000多个地下蛰伏的微生物不断发酵,才得来具有极致可塑性和柔韧性的泥料。除用料极其讲究之外,泥人张的制作工序也繁杂耗时,有时一件完美的作品会耗时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泥人张世家对每个细节的严格要求与品选,造就了彩塑艺术极高的造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泥人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保存者。这些记忆,诚如希尔斯所说,不仅贮存了个人亲身经历过的事,也贮存了年长者的回忆,他的家庭历史、居住地区的历史影射着更多的文化历史。
与泥人张的“低调”大相径庭,杨柳青年画在天津古文化街有很多店面。杨柳青年画兴盛于明清时期的杨柳青镇,清代末期达到鼎盛,“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足见当时繁荣景象。杨柳青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仍保持古老工艺,坚持以手绘方法画人物手和脸,称为“开手脸”。
但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年画如今还有市场吗?一位年轻人直言:“爷爷奶奶辈还有人挂,我家不挂了。”规模最大的一家杨柳青年画店位于天后宫附近,负责人告诉记者,现代审美冲击着传统习俗,比如家装后,很多人不愿意在漂亮的墙壁上贴上看起来“老旧”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十字绣、油画等有活力的装饰品。杨柳青年画不得不从大众文化向小众文化转变,销售对象也从个人变成单位,作为天津特产在地区间往来交换。
风筝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店内也挂满了魏氏一家与诸多领导人的合影及证书,还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第四代传人魏国秋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正在制作的小风筝,小得可以在屋子里飞。“我画画、做骨架,得了颈椎病,就想弄个小风筝在屋子里飞。”也算是因病得福吧,魏师傅创新出了“保健风筝”。他今年54岁,做风筝已有四十个年头,在他的不断创新下,风筝魏品种多达1000多种。“小蜜蜂”小到几厘米,大风筝有“万米龙”,价钱也从20元到5万元不等。店里还摆着一个风筝骨架,这骨架是天津独有,材质轻盈,不用绳子绑,价格不菲。魏师傅也招收徒弟帮着做一些需求量大的风筝,但核心手艺不会传给外人,他要把这家店传给正在福建上大学学美术的儿子。
天津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艺术品还有皮影、鼻烟壶、中国乐器、剪纸、文房四宝、古玩……这些合起来才是天津文化古街的文化元素。当然还有津腔。“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那个又来了。”地道的天津口音、上口的旋律,提到老翟的吆喝,几乎每个旅行团的导游都会将游客带到老翟药糖的摊位上听他唱上一段。“唱为主,卖为辅”,老翟在文化街卖了十多年的药糖,靠的是祖传秘方。如今,老翟儿子将药糖搬上了淘宝。
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还是匾额楹联,天津古文化街都保留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影子,正是这些构成了古文化街的民俗特色,创造了天津的独特记忆。“我是通过网上的推荐才找到这条街的,没让我失望,这条街古色古香,没有古建筑外观,出售现代商品的店铺,保持了良好的古文化气息。”河南开封游客表示。“这条街可以反映天津的老文化,对天津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时不时也会来看看,感受老文化的魅力。”天津市民对这条街也情有独钟。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文化街的很多传统工艺整体销量正在走下坡路,就连“艺三绝”也要靠政府支持才能维持生存。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天津古文化街有其自身的价值,可作为文化产业,还不能说成功。另外,家族传承是天津“艺三绝”的传承方式,风筝魏的牌匾“长清斋”是清同治年间魏元泰用父亲名字命名的,如今经营这家店的已是他的第四代传人了。泥人张也同样世代父子相承,现已传至第六代。这种方式固然保持了家族技艺的延续,但也会因作品稀少价格不菲而变成小众文化,有人看,无人买。真品望尘莫及,赝品必然鱼龙混杂,这也是手工艺界亟需破解的难题。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记者团曲冬梅、吴迪、赵东宇、李心悦、李馨、韩佳君、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