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压力日益增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宁波市制定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发展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转型、带发展、增后劲,吹响了转型发展的号角。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宁波市市长卢子跃。
记者:“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卢子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推进“五水共治”、现代产业培育、城市功能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和发展基础强化五项工程,计划实施419个项目、三年完成投资4800亿元以上,着力增强现代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增强城市经济的集聚辐射能力,增强民生福祉改善提升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承载保障能力。
“五水共治”即大力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到2016年,力争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滞后局面切实改变,“三江”干流堤防全线封闭。
现代产业培育工程的重点是加快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
城市功能提升工程的重点是推进功能区块开发建设,促进高端要素集聚,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到2016年,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产城联动、现代都市融合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超过71%,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基本实现一体化。
民生福祉改善工程主要是积极打造“美丽宁波”,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到2016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发展基础强化工程,做到增强海港、空港服务能力,增强要素资源供给能力,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到2016年,港口和机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8%,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70万人。
记者: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卢子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强化协调推进。成立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依托市重点工程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机制,通过市、县两级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前期项目年度计划,具体抓落实。
强化要素保障。国土、财政、金融、国资、环保等相关要素保障部门制定年度项目要素保障服务方案,探索完善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体制机制,健全城市轨道交通、重大线性交通工程土地配套储备和开发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政府性融资平台融资能力。
强化招商引资。探索统筹全市招商政策,建立市级重大招商资源库,依托重大产业平台,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招商。每年编制和组织实施市、县两级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招商计划,建立跟踪督查、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城市管理。加强中心城区规划统筹管理,通过规划引领,统筹各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网格管理,推进垃圾分类、道路清爽、建筑渣土整治、餐厨垃圾管理、建设扬尘整治、城市绿化养护和灯光亮化美化等工作。
强化社会投资。研究健全城镇开发社会化投资机制,深化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民政社会事业领域吸引社会投资综合配套改革。
记者:“三年行动计划”当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卢子跃:2014年是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计划启动(包括续建)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
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们健全了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企业制度,制定完善了重大项目督查组、中青年干部挂职、重大项目代办等工作方案。交通委、水利局、住建委、城管局、卫生局、教育局等召开会议,全面印发各行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方案。
目标责任进一步分解到位。制定出台了《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市本级资金投入项目)2014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对每一个项目明确了年度投资计划、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出台了金融支持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意见,国土局、财政局等编制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要素保障方案,金融办等牵头召开了银企对接会,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全力保障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需求。上半年,“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61.6亿元;完成重点工程投资635.5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53%。(本报宁波8月5日电 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网记者 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