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里,家住河南省濮阳市金桥社区的李世祥老人,在志愿者的歌声里度过了自己的80岁生日。老伴储秀云阿姨高兴地说:“我们社区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生日都会这么热闹!”原来,该市的志愿者按照“每天一次电话问候、每周一次上门服务、每月一次集中活动、每年一次生日宴会”的服务方式,对城区1500名空巢老人开展专项服务,常年的坚持得到了老人们由衷赞扬。
近年来,濮阳市为了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濮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让志愿服务与时俱进
“过去,这里都装得满满的。”濮阳市文明办副主任王式煊指着七八个一人多高的档案柜告诉记者,“那时想查谁的服务记录可难了,如今在我们的电子注册记录计时系统上,点两下就搞定了。”
据了解,该系统涵盖志愿者个人信息和服务对象或项目两大要素,申请者只需登录濮阳市文明网,填写基本信息和服务对象,审核通过后方就成为注册志愿者。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后,可随时上传本次服务信息,自动累计服务时间,解决了原来手工注册填表记录费时费力和查询不便等问题,也为表彰奖励提供了可靠依据。
“志愿者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电子系统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王式煊介绍,他们还开办了“濮阳市志愿服务网”、“濮阳文明网”,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并开设了培训栏目,对志愿者进行岗前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让志愿者“有家可回”
近20平方米的尖顶小屋,红瓦白墙,屋檐下挂着雷锋画像,这就是坐落在濮阳市休闲广场的龙都广场志愿服务站。“同志,我问一下,加入咱这个志愿服务队有没有年龄限制?”一位老大爷走进服务站这样问道:“经常看到你们在广场打扫卫生,周末还组织活动,我退休了想和你们一块儿做做好事。”服务站工作人员李女士很快为老大爷登记了有关信息,告诉他没有年龄限制,志愿服务站很快就会与他联系。
在濮阳市内,这样的服务站还有一百多个。针对志愿服务流动性强的特点,四年间,濮阳有关部门募集资金600多万元,建设了濮阳市志愿服务联络总站和8个县(区)志愿服务分站,80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还在广场,医院、车站等人流集中地设立30多个“文明使者”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都配备了电脑、电话、饮水机、办公桌柜等用品,并有志愿者值班,极大方便了各种志愿服务的开展。
当好志愿者“排头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下大力气抓好”,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把这样的认识融入各项工作。市委常委会每年都要进行专题研究,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目标管理,创建文明单位的考评指标。
同时,市委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者服务,2012年就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干部组成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下辖10个市直,县区支队和200多个专业志愿服务大队,600多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了社区“440(事事灵)”、“党员义工”、“老王帮你修”等活动。
在这样的环境中,濮阳涌现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党员志愿者宋丽萍被评选为首批优秀党员志愿者,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