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下午6时40分,本报记者和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学专家黄辛隐教授才得以在苏州见上面。此时,她刚从昆山赶回苏州。疲惫、沉痛、关切,还停留在她的脸上。
截至今天上午10时许,“8·2”江苏昆山爆炸事故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大量亲属从全国各地赶到昆山,与此同时,苏南地区的心理专业志愿者也吹响了集结号。
记者:24个小时驻守昆山,此刻您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黄辛隐:我是昨天中午12点多到达昆山,今天中午12时30分离开的。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是不断浮现出家属的各种神情。从昨天到今天,对亲人现状的担忧,是死亡还是活着,是重度烧伤还是轻度烧伤,导致亲属们的心态和情绪不断在发生变化;另外,第一批赶来的亲属,有一些是外围人士,从今天开始,直系亲属陆续赶到,他们的反应更强烈;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不同,也导致他们表达情感的差异性。特别是今天中午12时,已有两批死亡人员名单,通过DNA比对公布了出来。心揪得很紧,伤痛,沉重,但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去陪伴、分担亲属们的悲伤、绝望、焦虑。
事实上,没有任何现代的危机干预模式可以照搬。每个家庭的情绪、情感状态都是无法预估的。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他们情绪最需要宣泄的时候,一打开房门就能看到我们,陪伴在他们的身旁,又不干扰他们,我们就想实实在在地关心他们。
记者:目前有多少心理咨询师在现场,是如何架构和布置的?
黄辛隐:从昨天开始,昆山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就广泛征集社会力量加入志愿队伍,进行家属陪伴和心理疏导。共有100余名心理咨询师和200多名热心市民自发参加培训,许多热心心理咨询师也从外地赶来支援昆山。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8·2”昆山爆炸事故心理援助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昆山当地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苏老师”团队、苏州大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几支队伍。采用了“30个+10个”这样一种宝塔状组合工作形态,其中30个为昆山本地的心理咨询师,10个为苏州及其他地区的心理咨询师。目前,6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分两组已入驻到家属所在的所有宾馆进行初期心理干预,其他人员分赴187个工作小组参与善后处理工作。
记者:心理咨询师们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在进行工作?
黄辛隐:在这个遭遇重大灾难的特殊的关键时期,心理志愿者团队首先必须要提供陪伴和服务。对他们的生理基本状况的关注是我们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让他们能吃饭、能喝水、能与外界交流。我们从最小的细节甚至是别人都会忽略的地方做起,关心他们,以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下一阶段的心理咨询打好基础。
接下来是灾后心理重建的过程。伤者和亲属如何从心理上回归社会,重新接纳社会,重建社会资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运用前期所建立的良好的情感关系,对死亡者亲属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医院内进行较为长期治疗的伤员,为他们提供最合适、最专业的心理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随时评估,不仅评估家属遭受灾难的不良状态,而且还要评估帮助家庭渡过灾难所需要的资源。在这个后期工作阶段,心理援助可以配合当地的社工开展工作,因为社工的介入能够为他们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综合的介入和援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坚强地学会应对创伤,重新点亮生活希望。
(本报苏州8月4日电 本报记者 苏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