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人才会客厅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学生要敢比老师厉害”

    作者:罗旭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2日 11版)

        “有没有梦想,敢不敢去做别人没做过的研究,这是我招收学生时的要件。”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这样说。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久的东西,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时不能急功近利。”袁亚湘说,比如陈景润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呢?可能马上用不上,但现在知道了,它在破译密码时特别有用。

        “但一个国家能因为数学家的成果不能立即产生效益,就不重视数学人才了吗?要知道数学在自然科学里的地位,就像哲学之于社会科学,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没有数学就没有其他方法。例如电脑里的资料要压缩,压缩软件就是数学家发明的。”袁亚湘这样说。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我们绝对不是只引进几个精英,而是要引进一支‘红军’。”袁亚湘认为,“国家在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时,应该主要看其是不是在所在专业上有突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只看有没有欧美大学的教授头衔。”

        袁亚湘说,像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因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获得2014年科尔数论奖,这是数学领域最高奖项之一,但按目前的引才标准,他一条也不符合,比如“直到去年,58岁的他还只是一名讲师”。

        “创新是科学家的基本任务。做科学,就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别人做过的事,就一文不值。”袁亚湘坚持认为,培养和引进人才时不能迷信权威,盲从是科学最大的敌人。

        在他看来,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做科研,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他总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他有一个要求:“一旦作出选择,别人走过的路你就不能再走了。”

        作为一位研究最优化计算方法的数学家,袁亚湘有点“不务正业”,他喜欢带着学生爬山、打桥牌、听音乐。但就是这位“不务正业”的数学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外同行称,袁亚湘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创新,都是老师不会做的事情。‘手把手地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或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敢比老师厉害才对,不然就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袁亚湘把导师比作“扶车后座的人”,要会巧妙地松手,让学车者不知不觉地学会骑车。

        “科技体制改革,每年我们都在呼吁,但哈佛没讲,牛津也没讲,在他们那儿,诺贝尔奖爱出不出,但照样出。为什么?因为创新这个东西,就是提供一个宽松、科学的环境,创新成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袁亚湘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像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压任务就可以做出来,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觉、爱好、热情,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写文章、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本报记者 罗 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