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袁于飞8月1日从中核集团举行的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日前,我国地浸采铀新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新疆、内蒙古两个“二氧化碳+氧气”地浸采铀矿山已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成功掌握“二氧化碳+氧气”地浸采铀技术、并已工业化应用的国家。这项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应用,盘活了数万吨复杂砂岩型铀资源。预计到2016年,应用这一技术生产的天然铀产品将占我国年生产量的50%。
据介绍,实际生产表明,运用这一技术,铀的浸出率(相当于采矿环节的采矿回收率)达到75%,可使铀的开采边界品位由原来的万分之一下降到十万分之五,如全部应用这一技术开采,我国目前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的可采资源量将成倍增加。
地浸采铀是一种不使矿石发生位移,而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采冶方法。它通过注液孔将溶浸液注入地下矿层,溶浸液在矿层与矿石发生反应,形成含铀溶液,再通过抽液孔用潜水泵将含铀溶液提升至地表,然后用地表水冶设施进行处理,加工成铀的初级产品。
与传统的采矿工艺相比,这一技术建设周期短、形成产能快,更加绿色环保。配制的溶浸液其实就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注入矿层后既不会像酸性溶液那样对地下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也不会对原有的地层结构形成大的破坏,更不会在地表形成大面积的尾矿渣堆存、地面塌陷和次生环境污染,还节约了大量矿山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