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转化型创新人才不能再稀缺

    作者:罗永章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2日 11版)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率先实现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遗憾的是,这项成果一直没有实现向产业转化,导致目前我国每年超过250亿元的胰岛素市场基本上被外企垄断——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求贤若渴、广纳贤良的决心。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成果能否快速实现转化。因此,转化型创新人才的招募、培养和使用显得格外重要。

     

    痼疾:重基础轻转化 

     

        多年来,我国科技界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率先实现了人工合成胰岛素,这项划时代的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为达到诺贝尔奖水平。但遗憾的是,这项成果一直没有实现向产业转化。目前我国每年超过250亿元的胰岛素市场95%以上却被外企垄断!

     

        多年来重基础、轻转化的观念深藏于政府决策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各个层面,直接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严重偏失。现有评价体系过分强调文章的登载,转化研究成果却少有问津,国家巨大的科研投入被用来购买了昂贵的进口仪器,最终再转化成投往国外学术杂志的论文,却很少对改善国计民生发挥作用。形象地说,只完成了从“钱”到“纸”的转化,却没有实现从“纸”再到“钱”的良性循环。所幸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为今后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后果: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重基础、轻转化还导致了实用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无法衔接,这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人血清白蛋白不仅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命药,也是重要的战备物资,更是我国目前最紧缺的药品。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制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是发展趋势,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至今没有产品问世。要想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作为支撑,而研发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艰辛绝不少于原始发现本身。然而,为保护知识产权,真正的实用性核心技术其实不仅不能发表文章,甚至连专利都不能申请。试问,在现行考核体系下又有几人愿做这种艰苦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呢?所以说,转化型创新人才是我国目前最稀缺的人才之一。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透彻:“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出路:构建科学体制机制 

     

        转化型创新人才为何稀缺?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对了,不仅会吸引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转化型人才,还会引导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到创新成果转化的事业中来。

     

        笔者认为,人才是兴国之本,形成涵养转化型创新人才的机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将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放在相同的高度上,一视同仁。创新和转化互利共生,从不矛盾。离开创新,转化只能是无源之水,陷入低水平重复;离开转化,再多的创新都将失去意义。其实,转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本身就是创新,这一点却经常被忽略。因此,应将转化研究成果纳入各类考评机制中,使从事转化研究的高科技人才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激励。

     

        其次,将带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纳入顶层设计。方向的确立是创新的关键。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因此,应该彻底打破以往邀请评审专家重职位看头衔的框框,召集真正懂行且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专家来论证决策,找出各个领域中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去突破,从而让关键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次,加大国家对转化研究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严格监督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产出比,并完善监管问责机制,防止科技经费分配和使用中的腐败,保障科研净地的公平竞争。同时,培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意识。引导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兴国视为己任,消除以“拿经费、发文章、当院士、奔仕途”四部曲为职业发展追求的功利心态。

     

        最后,完善社会诚信和司法体系,保护科技人才的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转化型创新人才难免会面临商业利益引发的法律纠纷。能否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留住、稳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加大力度打击为掠夺他人科技成果发起的恶意诉讼,并实施对此类诉讼中提供虚假证据“零容忍”的制度,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摒弃一切纸上谈兵。建议尽快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落到实处。唯此,才能广聚人才,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