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8月1日,在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读者大会上,作家、学者王蒙流利地背诵起《大学》的片段。50多个字,只用了不到10秒,引发现场读者一片热烈的掌声。
读者们惊叹这位80岁老人的记忆力,更感叹如此清晰的记忆,其实这是王蒙的“童子功”。
“我出生不久,日本人就占领了北平。我上小学的时候,虽然吃饭都成问题,但《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经典都是那时候背的。”回忆起年少时的读书经历,王蒙说,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读书,是一种更高级的享受。
相对于王蒙的“高级享受”,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则用“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这句俗语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我出生在农村,父母亲是文盲。那时候家里穷,一本藏书也没有,特别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我在最渴望读书、最能够读书的年纪,读的书却很少。1978年上大学以后,我拼命地读书,打‘知识补丁’,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耽误了十几年宝贵的读书黄金期。”李军说。
与书籍匮乏的年代相比,现在我国每年新出版图书40多万种,已经成为一个出版大国,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坦言,如今提倡读书,“书”不是问题,“读”却成了问题。特别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读书形式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有了更好的手段,但是网络也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许多人愿意“吃快餐”,容易“跟着感觉走”,只看到事物表象而不愿意深思其本质。
“我有一种担心:网络会让人上瘾。甚至我一边这么说着,一边自己也上瘾。”王蒙笑言,他只要一会儿不看手机,就想打开看看微信。半夜醒来,也要看一下有没有什么新的微信。王蒙号召读者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让微信牵着鼻子走,“让微信牵着鼻子走,咱们就完蛋了!”
在蒋建国看来,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许多人的阅读载体由读书转向读屏,阅读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但随之出现的是一些人的阅读方式由深变浅、由精变粗。“这样的变化,可以是现实、可能是趋势,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阅读传统纸质书仍然是阅读之本。书载的内容严肃认真,书本的形式赏心悦目,书墨的清香沁人肺腑,它使人宁静、令人温馨、让人踏实,更有益于静读、深读、精读。因此可以说,传统纸质书将长期存在下去,将继续为人类所使用,将永远为人们所青睐。”(本报记者 杜 羽 吴 娜 柳 路 吕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