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校训的故事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百年的文化传承

    作者:宋喜群 杨甜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06版)
    兰大校训(资料照片)

        2009年8月,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一块刻有“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黄河巨石被安放在校门一侧,安静地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坚守、关于坚韧的故事。

        1909年成立的甘肃法政学堂,作为兰州大学的前身,只是为了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而设立的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地方。直到1946年国立甘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院校合并成立国立兰州大学,才形成一所文理、法学、医学、兽医四大学院并存的全国性综合大学。

        主持筹办国立兰州大学的辛树帜校长在1957年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应邀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在听了他对发展全国农业生产和开展古农学研究的汇报后,毛泽东称赞不已,并说他的名字取得好,“辛辛苦苦,独树一帜”。兰大校训中的“独树一帜”即出自于此。

        半个世纪前,时任北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江隆基被调到兰州大学任校长,自然环境之恶劣、教师资源之匮乏、教学设备之简陋让他意识到,兰大人面临的不光是治学难题,还有生存危机。当时的兰大有很多支援边疆建设的高级知识分子,现代物理系的邱峻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物资短缺的年代,邱峻连做饭的工具都备不齐全,江隆基知道后,特意送了他一张松木做的擀面板。这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类似“擀面板”的故事在当时不胜枚举,也正是在这样融洽互助的氛围里,兰州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学术氛围十分活跃,科研蔚然成风。江隆基确立并重点支持的17个重点学科绝大部分发展为兰大的特色学科,许多教师成为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其中4人被评为院士,迅速提升了这所综合性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兰州大学承受着边疆贫瘠带来的孤寂,也享受着这份得天独厚的给养。依托西部特有的自然条件开展的草地农业科学、资源环境和大气科学等研究声名远扬;利用地域优势而勃兴的民族学、敦煌学研究成果丰硕。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荣誉称号的黄建平,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多年,优厚的薪酬使黄建平一家三口过着恬淡、无忧的生活。一天,黄建平正在割草,他的导师丑纪范院士打来电话:“一个挺优秀的人,老在割草,岂不是荒废生命?不如回来干些事吧!”2003年,黄建平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回到了兰大,于2005年组织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国际标准现代化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现已被批准加入国际二期CEOP项目,并作为参加此项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

        近年来,像黄建平这样重回西北的人才越来越多,作为甘肃近代教育和工业发源地的萃英门如今又人文汇集。时光荏苒,先贤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让从昔日萃英路上不足百人的旧式学堂成了后人瞻仰的园地,但“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却成了兰大得以前进的宝藏。如今的兰州大学已四面繁华,但一墙之隔的校园之内却是另一番洞天,积石堂内、杏林楼前、毓秀湖畔……处处都是学子刻苦温书的身影。

        朔漠北望,大河东流,走过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自强不息依旧是学子薪火相传的兰大精神,独树一帜则在百年沧桑的黄河奇石上镌刻进了新的内容。(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杨 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