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4000余亩的药材基地,架着累计长达32公里的篱笆墙;基地上方,是举世闻名的“千年鸟道”。
7月26日,记者爬上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上铁山。64岁的共产党员李本春和他的家人在山上劳作、守护了27年,让一片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让“千年鸟道”变成了候鸟的安全通道。
筑篱笆
“我要去上铁山种树!”1987年腊月,李本春向父亲提出要求。
顶着压力,李本春举家上山。这是一个废弃的养牛场,房子破旧,没水没电没公路。除夕夜,一家人点起蜡烛吃了团圆饭。从银行贷款1万元,承包了2038亩荒山,种下1996亩杉树。
1991年,种下300余亩厚朴后,李本春一家每年贷款或借钱种药材,把钱全“种”进了荒山。
手头紧,雇工的工资发不下来。1994年大年三十,家里的猪、牛、鸡全都被抵了债。
当年女儿上学的问题,成了李本春难言的苦涩。“我没钱给你付学费了,原谅爸爸!”在手拿衡阳职业中专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女儿面前,李本春手足无措。“我要读书,我要去法院告你!”1997年夏,14岁的三女儿李淑婵好不容易考上了中专,可家里没钱交学费。她伤心地跟父亲大吼。
一气之下李淑婵把录取通知书撕得粉碎,冲出家门。女儿没有去法院,躲在巨大的“刀劈石”后待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家,父女哭作一团。
冬天路滑,小女儿李小玉上学途中,滚下山坡,幸好父亲发现及时,救了上来。
向愚公学习,李本春带领一家老小修公路,年复一年,累计修筑公路8公里,投入30多万元。
李本春承包的山林达到4000亩,全种上了厚朴、杉树、楠竹。有的农户把牛赶到山上放养,李本春的药材苗经常被牛啃掉。
他想到了用最实在的办法对付:筑篱笆。一家老小齐上阵,起早摸黑,每隔1米打1个桩,用铁丝、竹竿围住。两道篱笆,累计32公里,花了400天的时间才修好。
拆“篱笆”
一张捕鸟网,布满灰尘,收藏在李本春家的角落里。他告诉记者,网已废弃多年,记录着曾经的愚蠢。
每年白露前后,候鸟集群经“千年鸟道”迁徙。早年生活贫困,李本春也曾是猎手,捕鸟无数。
在山上创业,李本春开始了反思。生态需要平衡,环境需要保护,漂亮的鸟儿不能越来越少。家里挂上“上铁山候鸟观测站”的牌子,李本春当起了义务候鸟监测员。
“经过这里的候鸟多达200余种。羽毛有红、绿、蓝、白、黑等八种颜色,尾巴短,腿又长的叫蓝翅八色鸫;灰色羽毛,头部、颈部细窄,脚又粗又短的是岩鹭;体积大,胸脯厚,褐色羽毛,叫声沙哑的叫猎隼……”说起鸟类,李本春如数家珍。
每到候鸟迁徙季节,他每天早晚两次去周边巡逻,劝阻村民,制止捕鸟。
沿着陡峭的山路,记者跟随李本春察看上铁山上曾经的“鸟塘”。所谓“鸟塘”就是捕鸟的最佳地点,几十年前,村里曾把“鸟塘”分配到户狩猎。
如今的“鸟塘”,杂草丛生,只看到野生黄麂留下的痕迹。李本春告诉记者,在上铁山他负责的片区里,几乎没有捕鸟的情况了。
李本春开辟了8口鱼塘。他养的鱼,并不只是给人吃,还给鸟吃。每年将5000余元的鱼苗投放到鱼塘里。在他家鱼塘边,常有成群鸟儿聚集,捕食。
李本春说:“什么叫‘靠山吃山’?过去,我们以为就是砍树、抓鸟,结果越吃越穷。应该是让山上长宝贝,靠山致富。我一家明白了还不够,要让大家都明白。”
他每年培植厚朴苗上万株,无偿提供给附近村民,还走村串户,指导村民种植。在他带动下,增口乡已种植厚朴3万余亩。他所在的金兰村更是家家户户上山种厚朴,建起一个个“绿色银行”,村民很快便脱了贫。
增口乡乡长钟兆雄望着那郁郁葱葱的厚朴林,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愚昧的观念,就像无形的篱笆,禁锢着人们。李本春艰苦奋斗,扎根上铁山,率先拆除思想观念上的篱笆,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他给老百姓作了表率。”(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