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经济为帆 文化为犁 开放为魂

    福建“海丝”先行区频出新招

    作者: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01版)

        本报福建平潭7月31日电(记者高建进)我国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日前正式封关运作。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可享受免税、保税、退税,以及选择性征收关税四大税收优惠政策,被人们形容为“比特区还特”。作为福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要举措,实验区将大幅提升福建外向型经济国际化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部署,为福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认为:“福建在努力打造‘海丝’先行区的过程中,以经济为帆、文化为犁、开放为魂,接连打出组合拳。把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成‘海丝’建设的桥头堡,就是福建落实开放为魂的‘一招鲜’。”

        福建在经济领域推动“海丝”建设的“一招鲜”,就是充分发挥海的优势。3752公里长的海岸线,1374座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25个大大小小的港湾——海洋资源优势,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告诉记者,福建相继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兴建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年产值突破20亿元,并配套建立起涵盖渔船更新改造补助、燃油补助、自捕鱼不征税、信贷优惠、新渔场开发等较为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远洋渔业企业28家,外派远洋渔船433艘,规模居全国第二。

        福建还主动融入中国—东盟国家合作框架。2013年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实际利用来自东盟的外资3.47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截至2013年底,福建赴东盟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156家,对外投资额4.5亿美元。

        让“海丝”文化鲜活起来,成为福建在文化领域推动“海丝”建设的“一招鲜”。黄端认为:“福建的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海丝’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何使这些特色文化得到活性传承,福建的努力正在收到成效。”

        4月24日,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博物院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数十家博物馆共同筹办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首展,被誉为我国文博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丝”文物精品联展。

        5月20日晚,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专场文艺晚会上,由福建选送的舞剧《丝海箫音》片段,为参会的4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代表演出,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和普遍赞赏。

        5月下旬,“丝路帆远”图版展赴巴西展出。今年12月,“丝路帆远”文物展览还将赴联合国总部办展。从今年起连续3年,福建将在东盟国家每年举办两三次“福建周”活动,开展项目对接、文化交流、旅游促销等活动。

        目前,福建正研究制定符合自身优势的“海丝”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一批经济和文化交流项目。放眼八闽,“海丝”正以其鲜活的形态,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