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记者传真

    可持续旅游的典范

    ——波斯托伊那溶洞(上)

    作者:张智勇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9日 08版)
    图为游客乘坐小列车在波斯托伊那溶洞中穿行。张智勇供图

        “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天堂!”波斯托伊那溶洞的发现者卢卡·契奇1818年向世人惊呼。从那时到现在,已有近4000万人慕名前往这个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喀斯特溶洞。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成功的旅游开发和自然保护并行不悖,波斯托伊那溶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洞穴旅游的典范,最近世界旅游记者及作家联合会授予该景区金苹果奖,嘉奖其对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出色保护,以及在旅游开发中有机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斯洛文尼亚有着地质界公认的经典喀斯特地形,波斯托伊那溶洞则是这一地形中的瑰宝,被列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地下溶洞之一。溶洞长27公里,深入地下达200米,由皮夫卡河的地下暗流在石灰岩地层中历经300万年溶蚀而成,为欧洲第二大溶洞。洞内套洞,大大小小的洞穴纵横延伸,间有隧道相连。洞内地形复杂多变,皮夫卡河时隐时现,钟乳石和石笋千姿百态,令人惊叹。

        1818年游人可参观的范围从洞口算起仅300米左右,如今已拓至5公里。人们可乘坐小列车进入洞内,在3.7公里的车程中时而驶过开阔的洞厅,时而穿越狭窄的隧道,似乎随时会碰到头顶和身旁的钟乳石或石笋,沿途奇妙景观令人目不暇接。下车后再步行游览一公里多,游人可以步入一个又一个特色各异的洞厅,有绚丽夺目的“漂亮洞”,有气势恢宏的“音乐厅”,也有奇特逗趣的“意大利面条厅”。颜色及形状多变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鬼斧神工的洞穴结构,令人穷尽想象,洞外尘世尽抛脑后。

        波斯托伊那溶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然奇观,几百年来人们克服对黑暗的恐惧,不断探索洞内未知天地的人文历史,也为该溶洞增添了厚重内涵。实际上,早在13世纪就有人发现并进入波斯托伊那溶洞近端的溶洞大厅。离入口处不远通道的墙上刻有众多签名,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13世纪。我们无法得知,曾有多少人早在1818年卢卡·契奇发现溶洞之前便已沿皮夫卡河而下,进入到溶洞大厅,在黑暗世界中勇敢探索并被自然奇景所折服。

        1816年5月,波斯托伊那迎来了第一批贵客——奥地利国王及王后。随后在1818年4月,波斯托伊那溶洞再次装饰一新,准备迎接国王的第二次到来。在准备过程中,人们计划在皮夫卡河一侧的河岸筑起金字塔,上面刻上欢迎国王的字样。然而,当溶洞工作者卢卡·契奇攀爬上陡立的石墙后却发现,溶洞内其实别有洞天。顺着洞口,契奇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当他再次出现时大呼:“这是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天堂!”

        (本报卢布尔雅那7月28日电 本报驻卢布尔雅那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