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闻”回放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新闻:放弃食用传统的动物油,是导致国人的健康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文章中还列举了动物油的种种好处以及如今人们常用的各种植物油的缺陷——不但可能是转基因油,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
事实真是如此吗?针对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
记者:“国人体质变差与放弃食用动物油有关”这种说法正确吗?
马冠生: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各种慢性病高发。与1992年相比,我国成年人超重增加了39%,肥胖上升了97%。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动物油吃少了。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饮食、营养,还包括运动、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而且研究也证实,当前我国居民的健康变化,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因此,仅凭一点就认定因果关系并不科学。
记者:动物油到底是吃好还是不吃好?
马冠生: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放着一个油罐子,或大或小,里面盛着猪油,也有人家备着牛油、羊油。炒菜时,舀一勺放到锅里。事实上,并非人人都爱吃动物油。
那时供给不充足,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不是你想买什么就能买得到,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那时每人每个月通常只有半斤油,平均每天不到10克。怎么办?买肉呗。肉也是定量供应,但肚里没油水,怎么办?老百姓是非常有智慧的,买肥肉炼成猪油、牛油等,来弥补植物油供应的不足。炼油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油渣,在当时也属于美味,可以用来包包子、饺子。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无奈之举。动物性食物及油脂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动物油是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宜过多食用。在日常饮食中,均衡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摄入非常重要。
记者:植物油真的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吗?
马冠生:无节制或过量用油,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罪魁祸首”。调查发现,近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的消费量增加了20克以上,目前平均每人每天烹调油消费量40多克,已经大大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25克或30克的建议量。而植物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其都对人体健康有益。人体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合成DHA和EPA,DHA和EPA可以提高儿童学习技能,增强记忆。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形成血栓等功效,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人们经常食用的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由于脂肪酸构成不同,所以营养特点不同。例如,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玉米油和葵花子油则富含亚油酸;大豆油则富含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必需脂肪酸,因此建议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食用多种植物油。(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