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60年
7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迎来建站60周年。没有礼花焰火,不见觥筹交错,一场简朴却意味深远的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此召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对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认为,周口店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开展探索实习实践育人工作的一个缩影,对高校强化实习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他希望,实习站能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级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高校之间优质实习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其使用效率。
“60年前的夏天,由马杏垣、池际尚教授任队长,带领第一批师生来到周口店进行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开启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教学实习与校外建站的历史。”回忆起实习站的峥嵘岁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思绪万千,“先后有40多位两院院士曾经在这里指导学生实习,一大批热爱教学、长期致力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在这里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凡是有过周口店实习经历的学生都说,只有在这里实习之后,才真正对地质工作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地质思维’,才真正学会定点、量产状、测剖面和描述地质现象,才真正开始独立分析整理野外数据、完成编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今日我们集聚一堂,旨在总结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其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地学人才。”
地质梦开始的地方
位于燕山腹地的北京周口店,在亿万年沧桑演化中,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和丰富的地质现象。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站都会迎来来自海内外高校地质类专业的2000余名本科生和200余名研究生。60年间,先后有7万多名地学类专业学子在此实习实践,其中29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很高兴今天能以一位学长的身份回到我地质梦开始的地方。”故地重游,中科院院士金振民难掩内心的激动。他深情回忆:“我就是周口店实习摇篮里‘摇’出来的。在这里我们明白了地质学是什么,为什么要从事地质学。如今,我们走进摇篮,要热爱摇篮;走出摇篮,要为摇篮争光。”他还风趣地说,自己曾立志,毕业后要健康地为国家工作50年,到明年这个“指标”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一定要爱上眼前这莽莽苍山、巍巍大地!”讲到最后,金振民激动地站了起来,对学生们发出倡议,“读书是间接求学,读‘自然书’才是直接求学。在野外,要有兴趣和敏锐性,善于认识和发现新现象,这样才会得到创新的快乐。”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山谷。
“老前辈们看到岩石就想一探究竟的‘露头情结’,不进藏不完满的‘青藏情结’,让我十分感动。”听了老一辈地质人的演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院010121班班长纪开宣深有感触。
听了金院士的倡议,实习站带队教授李德威也深受鼓舞。“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强烈兴趣和真切热爱。什么东西能够吸引学生并产生浓厚兴趣呢?应当是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他认为,老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地质现象,帮助其对各观察点的地质现象进行关联分析,再力争上升到动力作用下物质运动产生有序的时空结构,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桥头堡”“大熔炉”
罗盘指引青春路,铁锤敲出梦想花。如今,周口店实习站业已拥有五张国家级名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国家级共享精品课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表示,周口店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历史之久、学科涉及面之广、工作程度之深、学术成果之丰,在国内首屈一指。他呼吁在座师生向老一辈学者看齐,期待着周口店实习站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地质实践教学经验方法,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源源不断地把人才输送到一线。
王焰新介绍,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长期来此开展实践教学。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和国外的研究机构,也派人来此考察、研修和培训。周口店实习站服务于高等地质教育和地学知识拓展的多元化、常态化功能不断凸显,未来,周口店将被打造成国内地学野外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典范,我国地质实践教学的“桥头堡”、锤炼地质品格的“大熔炉”。(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