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校训的故事·忆述

    以“诚恒”立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杨乐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8日   01 版)
    杨乐素描 郭红松绘

        开栏的话

     

        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练,是师生立身治世的指引,亦是价值信念的传承。寥寥数语何以影响一代代师者、学人的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本报今起推出“校训的故事·忆述”系列文章,邀约多位文化、科技、教育名家学者,回忆校训对其本人求学时的熏陶引导及后来治学做人的深刻影响,以期进一步弘扬校训所蕴含的正能量,展示其对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诚者,诚信;恒者,有恒心。60余年过去,母校所赋予的“诚恒”之道,我虽已别离一甲子仍不敢忘怀。

     

        1950年,我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这所名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当地许多人将它亲切地称之为“省中”,其中有敬意,更有自豪。

     

        1906年,在我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邀集通海五属官绅,共议设立公共中学校,以城北盐义仓旧基为校址,筹款建校,1908年2月落成。因系地方集资,定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09年3月7日开学。这正是南通中学的前身。

     

        当年12月20日,张謇经过反复斟酌,亲笔手书“诚恒”二字为中学校训,上校训匾于礼堂。上匾之日,他说:“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为诚恒。”其后数年虽曾两易校训,但至1946年,仍恢复“诚恒”校训,沿用至今。

     

        在我的记忆中,“诚恒”之道赋予了南通中学厚重的人文精神。记得那时候的一次考试,老师发好试卷,就离开考场等待,直到考试结束。老师相信,“诚于做人”的南通中学生定能守住诚信的准则。而年轻的学生们的确不负所托,在南通中学6年,每一次考试,我从未发现身边有一位同学作弊造假,这种师生间的互信,正是一种“诚”。

     

        在南通中学,每一个学科都受到了重视,可以说,它的学风醇厚,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态度真诚,绝不是为升学、为考试而教。6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生物课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达尔文进化论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这种对于学问的真诚亦深深影响了我。

     

        初二时,我对数学开始发生兴趣,逐渐立志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当时的数学老师陆颂石曾对我说:“在古代,中国的数学一直领先于世界,明代以后特别是近代却渐渐落后了。而今我们要赶上去,这是历史交给你们这一代的重任,唯有持之以恒,钻研再钻研。”他教会我的,便是“恒”,唯有通过许多的演算练习,不厌其烦的推导,方能走出做学问的正道。后来,我在函数研究中获得的一些进展,与中学时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诚恒”之道,用心深远。当下在教育界、科学界,“诚信”缺失的问题不断凸显,令人忧虑。对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要自主创新,就要更加注重“诚信”,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科研成果要给予尊重,要做自己的东西,否则只能亦步亦趋。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加强诚信的教育和建设,正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责任。而“恒心”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更是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许多年轻人以为,拿到博士学位就是成才。其实,这只是学术研究的入门,其后的10年才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考验着一个人的恒心。

     

        几年前,南通中学颜若愚老师挥笔写下一首五绝,寄赠给我。诗中写道:“青年精数理,遐迩仰荣名。驰贺鹏程启,攻关励老兵。”学术路上,昔日老师饱蘸激情的希冀,令我更感肩头责任。“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我愿以此“诚恒”之道与广大青年共勉,以此立身。

     

        (本报记者 杨舒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