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镜鉴

    当心生活中的“积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解放军三〇二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 李保森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7日   05 版)

        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对影响健康的行为关注度不高……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让我们的肝脏遭受到越来越多伤害。特别是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不断增多,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今年7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值此之际,希望唤醒更多人保护肝脏的意识,避免损害发生,悔之晚矣。

     

    肝脏是重要却脆弱的“解毒过滤器”

     

        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器官,它参与体内所有物质代谢,因此也被称为人体的“解毒过滤器”。

     

        在胆汁生成、排泄、解毒、凝血、免疫、热能产生及水、电解质调节等方面,肝脏均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还是我们的“阳光天使”,时刻保护着人体健康。

     

        但是,肝脏也是人体中相对比较脆弱的器官,如果保护不好,会引起肝脏自身功能损害。当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使得正常功能慢慢衰退,罹患肝脏的相关疾病。

     

    有超过1000种药物及草药可能“伤肝”

     

        由于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因此也是药物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临床上,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研究显示,有超过1000种药物和草药可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的肝细胞性损伤,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而引起的疾病。通过对解放军302医院近11年、3000余例次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情况分析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人数,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慢性肝病的构成比例方面均呈上升趋势,甚至已成为慢性肝病中的常见病。

     

        另外,随着减肥、保健、美容等时尚风行,滥用药及过度用药增多,加之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暴露于大量的化学物质威胁中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呈逐年增多趋势。

     

    药物性肝损害,中老年人最易“中招”

     

        药物性肝损害是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的肝细胞性损伤,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而引起的疾病,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肝损害。临床上根据其肝功检测特点,将其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害。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患各种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用药的机会也随之不断增多,很多人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但是,药物的联合使用,很容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若患者年龄较大,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会相对下降。这是因为年龄大的人肝脏血流量减少,使得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延长,因而增加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多项研究表明,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人群中,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用药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本身存在肝病的患者,用药就更应谨慎,切忌自行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戴欣整理)

     

    链接

     

    八成肝硬化和肝癌因乙肝而起

     

        慢性乙肝是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疾病,八成肝硬化和肝癌因乙肝而起。在日前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举办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国历程”纪录片首发式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随着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和推广,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但我国目前仍然有约2000万慢性乙肝患者,而这些患者大多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在成年时发展为慢性乙肝。这些患者在发病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因而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据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介绍,我国的慢性乙肝患者在被确诊时,往往会寻求中药或保肝药治疗,使得治疗延误。加之我国很多患者,尤其是不发达地区还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耐药。而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七成以上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药物治疗。因此,应在提升全国医生和患者对乙肝治疗认知的同时,加大新农合对于强效低耐药药物的报销力度,从而逐渐让低效高耐药药物退出一线用药。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肝硬化和肝癌预防水平有着积极作用。(葛宗渔)

     

    延伸阅读

     

    中药≠无毒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中药安全、无毒,甚至许多医务人员也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殊不知,我国每年有很多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

     

        研究发现,国内外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构成不同,国外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主要为抗炎镇痛药。在美国的药物性肝损害,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而在我国,中药致肝损害比较多见。以“药物性肝损伤”为检索词,检索2001年~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与中药相关的肝损伤约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1.15%。据解放军302医院的研究显示,中药可能是导致国内肝衰竭的首要因素。在302医院研究的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里,中药致病的比例为47.6%,而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由中药引起的比率高达56.8%。

     

        此外,由于中药本身成分比较复杂,因此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科学配伍,才能减毒增效,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但如今很多药材及炮制水平良莠不齐,加之很多中药材又与保健品“联系紧密”,造成误用、滥用,后果不容小觑。因此,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规范使用中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