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来到报社时,很多前辈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记者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职业,记者是一个永远要学习的职业。这次,在江西赣南崇义县,我被这片红土地上的坚守和改变所感动。
坚守的故事源自一位71岁的老人。
在崇义上堡乡层层叠叠环绕的万亩客家梯田的见证下,我见到了这里的乡土文化坚守者——李宗汉。这位已退休的乡中学教师,为了一个“要记录上堡历史文化留给后辈看”的信念,在20多年时间里搜集、寻访、整理、记录。在他家里,我看到几麻袋的手稿,100多万字就这样密密麻麻地抄写在各种已泛黄的草稿纸、备课本上。《上堡乡志》出版后,他继续为当地节庆活动“舞春牛”奔走,使之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他寻访记录客家山歌、组织山歌手演唱、编排节目、寻找演员,想做一台能展现上堡文化的演出……对他来说,守候当地文化就是一生做不完的事业。
整个采访过程,李宗汉老人都很平静,面对我们不断抛出的问题,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手在不停地揉搓着桌子上的茶杯。30年的坚守,于他而言,似乎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即便说起走访农户、借看族谱的艰辛,说起所有花费要自己承担的压力,他也轻描淡写地带过。仿佛,这些因坚守带来的困难,也如坚守这般理所当然,无须赘言。
难忘李宗汉老人和我们告别时的眼神,那是坚守背后的渴望。这世上还有很多像李宗汉这样默默坚守的人,需要我们为他们发出声音。即便这声音有些微弱、传播得很有限,但至少在完成他人期许和心愿的同时,我们也在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大概就是记者的使命。
感谢我的职业,让我可以走很多路,见很多人;感谢发生在那片红色土地上的坚守和改变,让我看到感动我的力量。也正是这持久的坚守和点滴的改变,让我相信,这片红土地的明天更美好。(本报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