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这里的人才培养由企业说了算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政行企校园”创新人才培养纪实

    苏雁 李锦 陈敏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6日   07 版)

        6月21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2014届毕业生举办夏季校园招聘会,438家校企合作企业携带7265个就业岗位前来摆摊,平均每个毕业生手握两三个工作岗位信息。

     

        “职业教育要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陆国平告诉记者,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建立“政行企校园”五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精技能、懂技术、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组建联盟,把“工厂”办在校内

     

        南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该校机电工程系共建的数控机床维护修理基地,现在正在调试设备,8月份就能开工运行。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金卫国告诉记者,南通科技把整个沪宁线上的售后维修点都放在了学校,作为长三角的维修中心,并派公司技术人员常驻基地,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传授学生技术,“这等于把公司的数控机床维护维修部门直接搬进了校园”。

     

        把工厂办在校内,是该校校企合作的一大特色。学院院长席海涛告诉记者,学校历史上以“校中厂”“厂中校”起家,曾生产出中国第一块3英寸微电子芯片、第一颗人造卫星压力传感器的两家大企业华润微电子和海鹰集团的前身都是该校的校办厂,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校要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必须发扬、放大传统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2005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将原先松散的30多家合作企业全部纳入其中,并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系,拓宽校企合作主体。“大联盟”现已形成500多家企业、13个行业协会和7个有关政府部门的规模,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大本营”。目前,学校内已建成“校中厂”“厂中校”17个、校内实训基地166个,企业捐赠的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

     

    共享资源,把“课堂”设在校外

     

        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不到1000米的地方,就是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教育和各类实训设施超过155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处处长顾正刚说,自2008年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110个实训鉴定室启用以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利用此处资源完成102个班级、50门课、10762次教学任务。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陆国平告诉记者,从2005年起,无锡市累计投入65亿元,建成6平方公里的职教园,公共实训基地引进的都是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企业生产一线的项目。学校与实训基地采取共管、共享的方式,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这里,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除了学生,学校的教师也把“课堂”设在校外。学校规定,专业教师必须下企业挂职锻炼半年到一年,挂职期间,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变,回校以后进行严格考核。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

     

        学生真刀实枪参与企业项目,教师扎扎实实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去年,学校物联网工程系与机电研究所的16位老师,自主研发了9套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平台,并带领学生完成了设备的安装、调试。目前这一设备已在智慧农业、智慧家具等领域推广。无锡市海鸿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数控设备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与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研发的数控磨床,现已进入投产阶段。

     

    依托企业,把质量监控放在首位

     

        无锡是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目前有微电子企业160多家,去年工业产值达374.9亿元,占江苏省的半壁江山,位居全国第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牵头成立无锡微电子职教联盟,在校内建成由中央财政资助1000万元建成的微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并根据产业链分成设计、制造、分装、测试等4个生产型实训分部。目前,该校已成为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人才储备基地。

     

        陆国平认为,服务区域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院校要服务好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无缝对接产业,把每个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学校把企业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所有环节,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企业专家可随时提出、学院配合调整。

     

        同时,抓住人才培养的源头,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学校及时做出专业调整,将外语系与工商系合并为商学院、在微电子技术专业新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创新班等,并且每个专业都有企业、学校两个“带头人”,确保专业建设跟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对口率高,毕业生自然‘适销对路’。”该校招就处处长钱自杰告诉记者,近几年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平均起薪近3000元/月,居江苏省同类高职院校前列。(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 陈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