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知行论坛

    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廖乐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6日   06 版)
    光明图片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危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类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自然。人类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自然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人类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着属于自身的自然。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对立与矛盾并造成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根本不会顾及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往往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两极对立”的程度。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克服生产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劳动异化”,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最终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矛盾造成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带来的和自身不可克服的,要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因此,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时代要求

     

        “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美丽中国”概念的基本涵义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清洁的自然环境美。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的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因人类合理的改造而更加美好。(2)文明的社会美。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文字、科技、文学、建筑、音乐、绘画、体育等社会文明成果,美丽中国包含着社会文明之美。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辉煌璀璨的社会文明,使中国成为引以为豪的世界文明国度。(3)和谐的人际美,即人与人关系友好和睦的人之美。在漫长的文明社会发展中,中国人创造了“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及其永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美丽人格的中国人。

     

        “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时代要求。这主要表现在:(1)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且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不仅仅是一部分地区的小康,而且是所有中国人的小康;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小康,而且是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小康。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2)建设美丽中国是当前面临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得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的危险。倡导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3)建设美丽中国是近年各地美丽区域建设的总结与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如何建设美丽家园,很多地方进行了诸多尝试,如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实践,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幸福美好。

     

        第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建设,中央制定长远的国家级发展规划,统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地方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完善现有资源环境法律体系,加快资源环境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监测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完善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低碳型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强稀有资源替代,推进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清洁生产、低碳节能、废弃物可再生利用以及污染防治等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石漠化、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生态型政府,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建立资源开发信息公开制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项目,要通过听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行政考核体系,充分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将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因素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以经济指标论“英雄”。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将生态理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营造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落实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去。吸纳一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与力量,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国际友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BMZ074〕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