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青藏高原令人神往,而要在这里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作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站长,赵林的工作环境较常人恶劣许多。他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冻土,需要穿梭于那些遍布于青藏高原上的100多个观测点,而这些观测点,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原最热和最冷的季节,他去读取那些由仪器记录下来的科学数据,修复和维护科学仪器。仅此一项工作,就需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科研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青藏高原的冻土里埋藏着多少秘密?除了交通沿线,其他更广大地区,大多是数据信息空白区。这些信息空白区,需要科技工作者用长期的实际监测来填补,这是一份艰苦细致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从1998年以来,赵林带领站里的同事们,建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网络。十几年间,监测场点从青藏公路沿线的4个点,扩展到覆盖整个高原的122个站点;监测内容也从仅有温度监测,扩大到气象、土壤、植被和动态变化等数据,构建并完善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网络。他建立的这些监测点,可为青藏高原冻土、气候、水文和生态研究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有谁能知道,在这些工作的背后,赵林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从格尔木出发的进藏公路上,遍布着监测站,一路往上,从海拔2000多米,直到海拔5000多米,这条路,赵林走过无数回。曾经有一次,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他和同事打开录像机,玩笑着说要彼此录下向家人问候的画面。可面对录像机,他们却彼此录到了号啕的画面,他说,那一刻完全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百感交集。他患有严重的脉管炎,曾经差点就要截肢了,医生告诫他,要远离高原。可他怎么能远离呢?他的工作,他的事业都在这高原上。
如今,赵林已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现状和过去数十年来的变化过程及机理。基于青藏高原冰冻圈站过去近30年的监测资料及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的工作,更为准确地探明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及区域分布差异,并与中亚高海拔多年冻土的现状和变化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于2010年在多年冻土学的顶级专业期刊《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上发表了《极地年期间中亚地区多年冻土和活动层的热状态》的论文,此文成为该刊物2013年度被下载和引用次数前10名的文章。此外,该文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引用达13次之多。
从青年到中年,曾经的赵林,也向往着到国外深造,却阴差阳错与青藏高原结了缘。他说,青藏高原的冻土,是一本看不见的大书,他就要在这里千万遍地读下去。(本报记者 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