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近日,哈尔滨等地中考加分丑闻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呼吁取消加分——

    中考加分乱象何时休

    晋浩天 姚晓丹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5日   06 版)
    CFP

        中考加分,无疑是这个夏天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本来“连冰鞋都踩不稳”,却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花滑“二级运动员”;本来一直是汉族人,在中考前却忽然宣布自己是“回族”……

     

        随着最近哈尔滨等地中考加分丑闻的曝光,这个本就“敏感”的话题,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几十名北京中考“裸分”家长将一份附有4000余人签名的“部分中考学生家长对北京中、高考加分的意见”材料,递交到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呼吁“取消加分”。

     

        那么,中考加分有没有必要?该如何规范?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一问:中考加分该不该取消?

     

        中考加分有多少种?

     

        根据记者调查,考生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在体育、科技、艺术比赛中获奖,以及是“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归侨子女”等,均可在中考中获得相应加分。

     

        2010年,北京首次公布中考加分考生名单,当年报考人数为10.2万,其中加分(含优先录取)人数9000余人,加分考生占全部考生的比例超过8.8%。到2014年,北京中考报考人数下降到8.9万,但加分人数却上升至15786人,接近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总报考人数,加分生占全部考生的比例迅速增长到17.7%。

     

        如此多的种类,如此大规模的加分人数,正是家长们质疑中考加分的原因之一。

     

        “这种问题确实有,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一名做了十多年班主任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经手班级的加分学生中,“大概有七八成的加分注了水”。

     

        今年孩子参加中考的网友“水木双清”在E度教育网论坛上发帖“面对中考加分,我可以淡定,但不能不表明态度”,其中列举了中考各个加分项目的不公平,他写道:“中考是目前我国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如今,这点残存的公平也正在被这种方式(加分)一点点蚕食。”

     

        天津南开中学教师谢家明指出,加分制度的初衷是寻求公平,也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徇私舞弊的情况,与初衷背道而驰。“加分不宜全部取消,确实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加分项(烈士子女等)还应保留。但如三好学生、市优干等项目,会加大权力寻租的空间,应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是调整中考加分政策的时候了。设计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什么,什么样的政策才是科学合理有意义的,当前主要问题和原因等都应该反思和改革。”北京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坦陈,加分政策承担了其不应该承担的职能,有些曾经合乎情理的政策已不能适应当前实情,必须改革。

     

    二问:中考加分缘何乱象重重?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试图探寻,中考加分乱象的根源在哪里?

     

        “表面来说,这种根源在于操作不透明而滋生的弄虚作假和决策不科学导致的加分项目不合理,但根本问题还在加分本身,政策规范性(特别是防止舞弊)、科学性不够。是否应该加分,哪些可以加分,哪些走优先录取,以及加分的操作和审核、责任追究等没有严格的规范流程。”陈维贤强调。

     

        太原市杏花岭区第二中学教师郑锋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考加分各地不一,随意性较大,进而导致加分出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对于这些加分乱象,我们没有一个权威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无法监督、遏制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徇私舞弊问题。”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指出,中考加分政策的困境主要是中考负担过重,当这种过重的负担常以加分方式分担时,便让中考加分不堪重负,这也使得一些原本出发点良好的中考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胡向东说,中考除选拔功能外,在我国还被赋予了过大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比如,中考要彰显社会公平,对历史遗留的和短期难以改变的一些“不公不平”之处,则先通过加分予以弥补;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则通过加分鼓励德、智、体全面发展者……中考面临的沉重负担决定了加分的负担同样沉重,这么多的部门、地方和行业的意志,通过加分来贯彻,操作简便,当然会使相关部门趋之若鹜。而加分一旦走上“层次多样、种类繁多”的“发展之路”,其功利性又十分明显,自然乱象纷呈。

     

    三问:中考加分如何规范?

     

        “最重要的是确保公正!”陈维贤表示,当前中考加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教育实际,背离初衷。加分项目要回归育人和评价的原点,就必须精简、规范、论证听证,阳光操作,确保公正性。“先精简再逐步取消势在必行。竞赛类、特长类可以完全取消,先进类可改为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父母身份贡献等原因加分类,除极个别外也应取消。另外,少数民族在中考加分等叠加不可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复杂,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要确保中考加分政策执行不走样,必须从政策制定、措施设计,到程序步骤、操作规范都予以明确规定。”胡向东指出,在具体政策制度制定时,要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照顾到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要制定详细的操作程序规范,使加分操作的每一步都具备“可追溯性”,都明晰可查,过程透明。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如何改革、保留多少、如何加分等,应当有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建议提高中考加分政策的决策权力,加分政策的方案应提交省人大审议和决定。”谢家明强调,应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制度,审查加分考生的资格,对加分考生进行公示。不但要有党的监察机关监督,还要有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

     

        “在现行的加分项目尚来不及进行评估和清理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考生有相对公平的环境?我建议可以赋予学校自主承认加分的权力,在录取过程中学校可以只‘裸分’录取。当然,说到底,还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积极推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论’的社会风气,如此加分乱象才能得到根治。”郑锋最后说。(本报记者 晋浩天 姚晓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