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

    记者来信

    警惕“暑期支教”变味

    郑晋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06 版)

    编辑部:

     

        不久前,一位读者给记者发来一封邮件说:“我们不希望大学生来支教,因为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他们公益的热心……”记者了解到,暑假“支教”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首选,但这一公益行动,却出现了弊大于利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支教时间过短。某高校一位参与过暑期支教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安徽大别山支教了两周,走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很舍不得。”对于支教老师而言,刚刚适应了在支教地区的生活,就又要离开了;对于支教地区的学生,才刚熟悉支教老师的名字与脸,就又要换老师了。一位专家甚至直言:“这种短期流水线式的支教方式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第二,支教动机不纯。“你去支教啊?那我也去!就当作旅游了!”记者发现,部分学生抱着一种旅游的心理,一窝蜂地来到贫困地区,进行“无私奉献”。这给支教地区带去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番“假把式”的阵势。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其实我对支教没什么兴趣,但马上要毕业了,为了简历能好看点,我还是报名了。”支教经历俨然成了一批批城市大学生为了美化简历的“工具”。

     

        第三,缺少规范化培训。由于暑期只有短短两个月,不少地方只要报名,就能去支教,根本不需要培训,也没有筛选,结果大学生给贫困地区学生上课时胡乱发挥,想到哪说到哪。这种毫无体系的授课方式,对听课者百害而无一利。

     

        有专家指出,支教的初衷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但如今,支教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让这一初衷变了味。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说:“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讨论一些问题,包括‘为什么支教?’‘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支教效果更持久?’‘支教队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成长春等专家建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暑假短期支教的弊端。首先,要延长支教时间和增加次数,而不是仅仅在暑期轰轰烈烈地开展快餐式的支教活动。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佳告诉记者:“暑期支教活动不应该是‘昙花一现’,而应该是‘四季芬芳’!”其次,要建立一个长效、完备的支教体制,例如设立固定的志愿者岗位,搭建一个支教服务平台,形成一种志愿者指派机制,使来山区的支教老师可以源源不断,从而让山里孩子的教育得到延续。最后,政府也应当规范支教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哪怕是一人一块钱,也比大学生远赴各地支教来得实在。只有这样,“支教”才能回归初衷,成为一种有效果、常态化的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