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校训的故事

    “实事求是”:人民大学的精神特质

    李玉兰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1日   06 版)
    (资料图片)

        暑假来临,5645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怀揣理想与信心,踏上了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与社会考察的征程。

        665支团队将在全国29个省份的162个自然行政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及“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农村教育、能源消费、养老、土地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民主……均是他们关注的对象。这一活动是人民大学坚持多年的一个传统。

        此前不久,该校10位博士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沿着人民大学的足迹,探索母校的历史,并对当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进行实地调研。30年前,有过一次同样的“寻根之旅”,10位人大学子组成调研团队赴正定县实地调研,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县招待所看望了正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基层工作的深刻意义和如何做好基层工作的心得体会。

        社会调研仿佛是人民大学学子的一个生活方式,每年有超过5000名学生赴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许这就是该校“实事求是”精神特质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展现。

        人民大学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前身为陕北公学,几经辗转,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底迁往北京,即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

        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曾说:“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有三条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

        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曾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

        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曾提出华北大学的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朴实”即“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粗枝大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内。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把它引申为一种务实求真的学风。

        “实事求是”是从中国人民大学厚重的人文积淀中提炼出来的精神品质,不仅是对过往光荣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南。它为人大人指明了读书、治学、做人的途径,这条路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得“是”,即追求真理。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现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始终是学校不变的精神特质。70多年来,“实事求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拉开真理标准大讨论序幕的那篇著名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作者胡福明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

        当一份份调研报告交至案头,同学们的成长如树的年轮般清晰可见。“人民大学要培养的是厚重之人。为此,慎重制定了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提出课堂内教育和课堂外教育两手都要硬的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谈到“千人百村”活动的意义时曾说,“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同学们在理论联系实际当中得到锻炼,教师在‘接地气’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和同学、和社会的联系,使人大‘实事求是’的精神传统深入师生灵魂深处。”(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