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到来的时候,南京绿博园内的南京青奥组委进入了冲刺季。一个月后,南京青奥会开幕,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3808名青少年将汇聚于此,他们与全南京甚至全世界的青少年一起,在青奥会的舞台上唱主角,与青奥一起成长。
学生票降低观看门槛
青奥会是全世界年轻人的赛事,南京的学生们也融入其中。
为鼓励学生到现场感受青奥会的魅力,近20万张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学生票在全国发放。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操场上,孩子们在激动地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日前,南京青奥组委和南京市教育局共同发起“青奥门票进校园”活动,发出“青奥大篷车”,先后到近百所学校宣传青奥会,提供票务咨询和学生票的销售服务。南京石鼓路小学就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
值得一提的是,发售学生票降低了南京青奥会的观看门槛。据南京青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助理韩冬介绍,学生票是南京青奥会的一个“创举”,“全日制在校大中小学生,只要花费20元,就可以购买任意场次的学生票,哪怕是像跳水这样的高需求项目门票,也不例外”。
另外,南京青奥会还发行了亲子套票,有亲子2人票和亲子3人票两种。石鼓路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晓钰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她的门票,包括羽毛球、跳水和艺术体操三项,共8张。她说:“我对这些运动都很感兴趣,爸爸妈妈将和我一起,为运动员加油。”
“小鬼当家”的青奥会
为了贴近青少年心理,南京特意组建了一支年轻的青奥会服务团队,可谓“小鬼当家”。2012年,南京青奥组委会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8名“80后”作为骨干成员,分布在人力资源部、国际联络部、市场开发部等核心部门。
青奥会的筹办还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共有赛会志愿者两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超过80%。1995年出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翟向玮是最年轻的志愿者。他每天三点半起床,开始语言训练、仪态训练,但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说,因为青奥会,他才能有这次磨炼的机会,不仅不能抱怨,而且还要珍惜。
青年人深入参与青奥会的筹办。会徽、会歌、口号、海报、礼仪服装、网络火炬传递、文化教育活动策划等,每一次创新,都有青少年的身影,青奥会吉祥物“砳砳”的设计就是其中的典型。2010年,崔欣晔在上海世博园内的新加坡馆第一次了解到了青奥会的概念。当得知南京获得了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权后,正在读研一的他就下定决心要设计一个既有南京元素又有“国际范儿”的吉祥物。反复琢磨后,他选择以南京雨花石为原型,在色彩设计上与青奥会会徽保持一致,并让作品体现的运动形态夸张有趣。这件作品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大为欣喜。当青奥组委通知崔欣晔,他的作品被选中时,崔欣晔激动得彻夜未眠。他说:“直到现在我还感觉像做梦一样!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肯定,也圆了我的一个青奥梦。”
伴随青奥共成长
地铁里程从80公里延伸至135公里,铁心桥—西善桥地区、江北和河西地区快速发展……这是青奥会带给南京市民的便利。在感受到城市硬件设施更完善的同时,南京市民体会更深的是青奥会带来的精神洗礼。
“在几个关键的条约上,我们小学生和初中生意见不一样,为此,我们开了十几场圆桌会议,反复讨论……”银城小学三年级学生刘志成一脸稚嫩,但说起“青奥文明公约”的缔结过程却头头是道。今年6月底,南京所有中小学生都参加了“青奥文明公约”缔结,公约规定,在文明言谈上,要在对方的眼里看到微笑的自己、音量适中,语调柔和;在文明行走上,规定进入赛场时,要排队慢行,热心为他人指路,做文明友好的东道主;在文明观赛上,规定观赛过程中不吃东西,不随意走动,不大声交流。
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宁说,播种,耕耘,收获,青奥会就是我们为南京甚至全世界青少年播下的一粒种子,这粒“追求卓越、崇尚友谊”的种子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本报南京7月15日电 本报通讯员 许佳佳 本报记者 陈 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