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地方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单很长,比如,破解“择校热”“技工荒”“创新难”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如果像前些年那样用线性思维逐个去解决,势必首尾不顾、事倍功半。我们的做法是不为表面现象所惑所困,在深层次上去寻找改革的着力点,用综合的手段加以推进。
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在回归教育本质上着力。教育改革不是要背离教育规律另搞一套,而是要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重庆在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五年规划时,将“遵循教育规律”作为首要原则写入文件,特别强调:深化教育改革要研究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要研究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回归教育的公益本质;要研究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专业、学科、课程和教学,为地方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回归教育的服务本质。
深入研究法律规章,在优化教育制度上着力。一方面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另一方面改革要着力健全法律和制度体系。重庆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准则,作了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是改革自身法治化,在启动深化改革之前,先制定改革的规则,需要突破现有地方法规框架的,先立法再实施,自觉将制定改革规划、项目方案、政策措施等纳入法治轨道;二是改革政策合法化,凡是出台改革政策举措,都要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教育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三是改革成果法制化,既注重研究已有地方教育法规,与时俱进地予以修改完善,又注重根据改革需要和成效推动地方教育立法,今年就将完成《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的立法任务。
深入研究本土实际,在化解教育难题上着力。重庆当前仍然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教育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就基础教育而言,资源闲置与不足并存,农村作为人口导出区,出现不少“空壳”和“麻雀”学校,城镇作为人口导入区,出现学校数量不足、大班额增多、优质资源匮乏的现象;就职业教育而言,吸引力不够与需求量巨大并存,学生填报职业院校不够积极,而地方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很旺盛;就高等教育而言,规模过大与偏少并存,有的高校“门庭若市”,动辄几万人,也有个别高校招生困难,形不成规模效应。基于这些矛盾,我们抓住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区位特点,以及实施“五大功能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先从老百姓关心的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校长教师交流、提高中职学生升高职比例、设置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天花板”、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等抓起,让教育改革的过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教育需求的过程。
深入研究内部关系,在建构治理体系上着力。从系统论角度讲,治理就是对事物结构和关系的调整和建构。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入研究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厘清脉络集中发力。今年重庆教育改革确立了八个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建立素质教育实施新机制;三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六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八是完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管理机制。在经历了十多年“自上而下”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自下而上”,充分尊重和调动基层首创精神,确立了24个市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先由区县和学校申报试点,再从基层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要求中完善政策。
深入研究外部关系,在整合“五位一体”上着力。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只是“教育的改革”,而是“关于教育的改革”。因此,不能满足于“茶壶里起波澜”或者简单叠加众多单项改革,而要深入研究和构建教育的外部关系,主动把教育改革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融为一体。重庆尽最大努力整合各种力量,成立了由20多个部门参与的科教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项目还列入了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之中,由非教育部门牵头推进。
当前世界各国、国内各地都在推进教育改革,这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系。重庆专门建立了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库,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不断汲取先进经验,将之转化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政策举措,努力把“深化”这篇大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